【产品合集】03仿真模型-射频消融心脏模型丨心脏射频介入仿真
发布时间:
2025-09-18 11:33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诞生,源于人类对心律失常治疗的不懈探索。20 世纪初,心律失常治疗手段有限,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外科手术创伤大,患者亟需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940 年,心脏电生理研究取得突破,科学家发现特定心肌组织异常放电是引发心律失常的关键,这为后续治疗指明方向。
一. 术式背景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诞生,源于人类对心律失常治疗的不懈探索。20 世纪初,心律失常治疗手段有限,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外科手术创伤大,患者亟需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940 年,心脏电生理研究取得突破,科学家发现特定心肌组织异常放电是引发心律失常的关键,这为后续治疗指明方向。
1982 年,首例经导管直流电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成功开展,标志着介入性电学治疗时代开启。但直流电消融并发症多,促使医学界寻找更安全的能量源。1987 年,射频电流首次应用于临床,因其可控性强、组织损伤精确,迅速成为主流。此后,三维标测系统的出现,让医生能更精准定位病灶;冷盐水灌注导管技术的应用,降低了高温导致的组织损伤风险。如今,心脏射频消融术已发展为成熟的微创治疗手段,为房颤、室上速等心律失常患者带来新希望,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

二. 痛点分析
在心脏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实践中,看似成熟的技术背后,仍藏着不少令人头疼的难题。就拿精准定位来说,心脏内部结构复杂,电信号传导通路如同交错的迷宫,即便有三维标测系统辅助,一些隐匿性病灶依旧像 “捉迷藏” 般难以锁定。曾有医生为了消融一处反复复发的房颤病灶,在手术台上耗费数小时寻找精准靶点,不仅考验技术,更让患者承受额外风险。
手术器械的局限性也不容小觑。现有导管在复杂心腔结构中操控性欠佳,面对弯曲血管或特殊解剖形态,很难灵活到位。此外,消融过程中热量传递不均,容易出现消融不彻底的情况,导致心律失常复发,不少患者得反复 “挨刀”。
术后管理同样棘手。一些患者术后恢复过程漫长,还可能出现心包填塞、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而长期疗效也存在不确定性,部分患者即便成功手术,几年后仍可能因新病灶出现复发。这些问题,都像拦路虎一样,阻碍着心脏射频消融术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 结构与功能
结构:
脑动脉血管(左右颈动脉,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Willis 环,大脑前动脉,眼动脉)+胸主动脉+髂动脉+双侧上肢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1/2处)
功能:
在心脏射频消融术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射频消融心脏模型成为突破困境的有力帮手。它最显著的功能便是辅助术前规划。通过 3D 打印技术,模型能够精准复刻患者心脏的复杂结构与电传导病灶,医生可以直观观察心脏解剖细节和病灶位置,在模型上模拟消融路径,提前预判手术中可能遇到的血管弯曲、病灶定位困难等问题,就像在手术前进行一场 “实战演练”,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风险。
在手术器械研发领域,射频消融心脏模型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研发人员能够借助模型模拟各种复杂心腔环境,测试新型导管的柔韧性、操控性,检验消融电极在不同位置的能量传递效果,从而针对性地优化器械设计,解决现有器械在复杂结构中操控欠佳、消融不彻底等问题,加速更高效、精准的手术器械诞生。
此外,该模型还是医学教育的 “优质教具”。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可以在模型上反复练习导管操作、消融靶点定位等技术,积累实践经验,避免因操作不熟练给真实患者带来风险,助力培养更多技术精湛的心脏介入医生,推动心脏射频消融术不断向前发展。
四. 应用与配置
应用
在心脏电生理介入诊疗领域,射频消融心脏模型凭借其高精度的解剖复刻与功能性模拟,已成为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工具。基于患者心脏 CT/MRI 影像数据,通过逆向工程与 3D 打印技术构建的 1:1 模型,可精准呈现心脏腔室结构、传导束走形及病灶位置。医生在术前能够运用模型开展电生理标测模拟,针对复杂房扑、室性心动过速等病例,预先规划导管操作路径,量化评估消融导管与靶点的空间关系,通过模型预演优化消融功率、时间参数设置,从而显著提升手术效率,降低术中并发症风险。
在医疗器械研发环节,射频消融心脏模型为新型介入器械的性能验证提供标准化测试平台。研发人员可利用模型模拟二尖瓣峡部、肺静脉前庭等特殊解剖区域,对导管的扭矩传导性、头端可控性进行功能性测试;通过调节模型腔内压力与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消融电极的能量传递效率与组织损伤特性。基于模型测试反馈的器械性能数据,能够指导优化导管头端设计、消融电极材料选择,加速新型消融导管、冷冻消融球囊等器械的迭代升级。
医学教育层面,该模型构建了逼真的介入手术实训环境。学员可通过模型操作掌握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使用方法,练习导管穿间隔、跨瓣操作等关键技术,通过模型内模拟的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病灶,针对性训练复杂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策略。这种基于模型的标准化技能培训体系,有助于建立统一的操作规范,缩短介入医师的成长曲线,为心脏电生理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
其他新闻
【产品合集】03仿真模型-神经介入血管模型丨模拟血管,精准赋能
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等病症,常依赖神经介入手术进行治疗。颅内动脉瘤需通过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防止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需使用栓塞材料阻断异常血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通过取栓支架、抽吸导管开通闭塞血管;颈动脉狭窄则需借助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恢复血流。
【产品合集】03仿真模型-射频消融心脏模型丨心脏射频介入仿真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诞生,源于人类对心律失常治疗的不懈探索。20 世纪初,心律失常治疗手段有限,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外科手术创伤大,患者亟需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940 年,心脏电生理研究取得突破,科学家发现特定心肌组织异常放电是引发心律失常的关键,这为后续治疗指明方向。
Medline 500亿美元IPO重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迎来风向标
全球第四大医疗器械公司Medline重启IPO进程,这不仅是一次资本运作,更将成为测试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情绪和私募退出通道的关键试金石。
《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解读及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影响
《行动方案》围绕创新产品、龙头企业、产业布局设定 2027 年关键目标:新增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 500 件,鼓励企业研发高附加值创新产品;新增海外获批产品超 100 件,推动企业 “走出去” 参与全球竞争;培育 2 家产值超 100 亿元的国际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建设浦东、闵行、嘉定 3 个高端产业集聚区,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第十五届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国际会议于2025年8月26日至28日在苏州召开,旨在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本届会议将持续聚焦国际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方向、前沿产品和技术带来的挑战、监管机构和行业发展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享国际医疗器械监管新规、新举措和我国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新政策、技术规则、产业发展、国际合作等最新资讯。
9月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废止《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的制定 第1部分:阶段划分、代码和程序》等5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的公告(2025年第80号)。这份公告的核心是优化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废止旧标准是为了给更科学、更适应行业发展和监管需求的新标准让路。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