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合集】03仿真模型-肝肾动脉介入血管模型丨脉路仿真,介入精准


肝肾动脉介入术起源于 20 世纪中叶。1953 年,塞尔丁格发明的经皮血管穿刺技术,凭借导丝引导导管的微创操作方式,为介入治疗奠定根基,促使医生探索血管通路在肝肾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产品合集】03仿真模型-肝肾动脉介入血管模型丨脉路仿真,介入精准

一. 术式历史

肝肾动脉介入术起源于 20 世纪中叶。1953 年,塞尔丁格发明的经皮血管穿刺技术,凭借导丝引导导管的微创操作方式,为介入治疗奠定根基,促使医生探索血管通路在肝肾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 世纪 70 年代,血管造影技术成熟,清晰呈现肝肾动脉形态,为介入治疗提供精准 “导航”。1974 年,日本学者提出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AE)治疗肝癌,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营养供给,显著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成为肝脏介入治疗的重要突破。同期,肾动脉介入领域也迎来进展,1978 年,球囊血管成形术应用于肾动脉狭窄治疗,通过扩张狭窄部位恢复肾脏血供,解决了肾性高血压的临床难题。

此后,支架植入术、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术等技术相继涌现,让肝肾动脉介入从单一手段发展为覆盖诊断、治疗、监测的完整体系,革新了肝肾疾病的治疗模式。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术等技术相继涌现,让肝肾动脉介入从单一手段发展为覆盖诊断、治疗、监测的完整体系,革新了肝肾疾病的治疗模式。

手术所需器械包括导丝、导管、栓塞材料、支架等。然而,肝肾血管结构复杂,个体差异明显,肝脏存在肝动脉变异、肿瘤血管紊乱等情况,肾脏则有肾动脉分支细小、角度刁钻等问题。在复杂病例中,现有器械的适配性和治疗效果难以在术前充分验证,如针对多支供血的肝癌病灶,难以确定栓塞材料的最佳用量和分布;且术式操作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正常肝肾功能损伤、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为解决这些难题,肝肾动脉介入血管模型应运而生。

descript

肝动脉肿瘤CT影像(图源网络)

二. 结构

腹主动脉+完整肝动脉+脾动脉+肾动脉++髂动脉(髂分叉向上2cm处)

肝肾动脉介入血管模型采用自研医用级高分子硅胶材料,结合高精度 3D 打印技术,高度还原肝脏、肾脏及其动脉血管的解剖结构。模型中,肝动脉的分支如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等形态逼真,甚至模拟出常见的血管变异情况;肾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后的多级分支,以及与肾段的对应关系精准呈现。血管壁具备真实的弹性和韧性,能模拟血流压力变化下的血管形态。

模型配备可替换的病变模块,可模拟肝癌结节、肝血管瘤、肾动脉斑块、肾肿瘤等不同病理状态,且病变部位的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也能真实还原。此外,模型支持连接循环系统模拟器,可调节血流速度、压力等参数,模拟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血流情况。同时,模型能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完美兼容,在操作过程中呈现逼真的血管造影影像,为使用者提供沉浸式手术模拟体验。

descript

肝肾动脉介入模型总览图——西安德为医疗

三. 功能与应用

功能:

肝肾动脉介入血管模型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多维度的关键作用。在医学教学与技能培训领域,它精准复刻肝肾动脉的分支结构、血管壁特性,以及常见病变形态,如狭窄、畸形、肿瘤血管增生等,帮助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反复练习穿刺、导管超选、栓塞剂注射等操作,熟悉介入流程与器械使用,快速积累操作手感与经验。

面对复杂的临床病例,该模型可根据患者的 CT、MRI 影像数据进行个性化定制,模拟真实血管解剖与病变状态,为主刀医生提供术前规划平台。医生能在模型上预演手术方案,测试不同介入路径和器械组合的可行性,预判术中可能出现的血管破裂、异位栓塞等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降低实际手术风险。

在科研与器械研发中,模型通过模拟不同生理病理环境,为新型栓塞材料、药物涂层支架等研发提供测试平台,助力科研人员验证技术可行性,加速创新成果向临床转化。

应用:

在医学教育领域,肝肾动脉介入血管模型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工具。医学院校通过该模型开展介入操作课程,让医学生从基础的血管穿刺、导丝置入学起,逐步掌握复杂的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模型可模拟多种病理状态,如肝动脉狭窄、肾动脉畸形等,帮助学员积累处理复杂病例的经验,有效缩短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适应周期。同时,标准化的模型也便于教学评估,教师能通过学员操作表现,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

临床应用中,该模型成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的 “预演沙盘”。针对肝癌、肾癌等需介入治疗的患者,医生可依据其 CT、MRI 数据定制个体化模型,在术前模拟栓塞路径、测试支架释放效果,预判术中可能出现的血管痉挛、栓塞剂反流等风险,从而优化手术策略,提高治疗成功率。部分医院还借助模型向患者及家属演示手术过程,增强医患沟通效率,缓解患者焦虑。

在科研与产业创新层面,模型为新型介入器械研发提供测试平台。科研人员通过模拟不同血流动力学环境,测试新型栓塞微球、药物涂层支架的性能;企业可利用模型验证导管导丝的操控性,加速产品迭代升级,推动肝肾动脉介入技术持续发展。

该模型支持模拟多种术式,如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肝血管瘤栓塞术、肾动脉支架植入术、肾肿瘤动脉栓塞术等。通过反复模拟练习,医生能够提高操作熟练度和精准度,为肝肾疾病的介入治疗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持,推动相关领域的医学发展。

descript

肝肾动脉介入模型细节特写——西安德为医疗

关键词:

其他新闻


全球内窥镜设备市场高增下,德为医疗内镜模型助力器械研发测试

在全球内窥镜设备市场持续增长、技术不断革新的趋势下,微创介入器械企业对高质量研发测试的需求愈发迫切。德为医疗的内镜模型凭借高仿真度、解剖正确性、多功能及丰富的核心功能,能够有效帮助器械企业解决研发测试中的关键问题,提升研发效率与产品质量,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推动内窥镜设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实时闭环电生理心脏模型的起搏器测试范式革新:从单向验证到动态交互的系统性突破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患者特异性心脏模型,实现了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测试。医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起搏参数对特定患者的效果,从而找到最优设置。 “这种技术提供了传统检查无法获得的‘术后信息’,通过虚拟再现CRT对心脏电-机械耦合的影响,准确预测真实世界的治疗响应。” 尤其对于非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传统预测方法准确性更为有限。 而基于患者特异性心脏模型的虚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成功提升了预测准确率,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


UDI 全覆盖倒计时:医疗器械监管的数字化革命与民生保障​

2025年9月25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两大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实施公告征求意见稿,分别为《关于特定情形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做好后续品种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 此举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条例和意见,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在监管、医疗、医保等领域的衔接应用。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提交留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