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医疗器械研发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其中仿真模型相关的热点趋势尤为引人瞩目,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与仿真模型深度融合、仿真模型在医疗器械个性化定制中的应用以及仿真模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这三大关键方面。
一、人工智能与仿真模型深度融合
(一)融合现状
2025 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器械仿真模型领域的渗透愈发深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已成为优化和改进仿真模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人工智能能够挖掘出数据背后隐藏的复杂模式和规律,从而为仿真模型提供更精准的参数设置和更优化的模型结构。例如,在心血管医疗器械研发中,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心脏的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等多源数据进行处理,能够构建出更逼真的心脏仿真模型,模拟心脏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活动情况,为心血管器械的研发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图1:实时心脏计算概览图
(二)在医学影像设备研发中的突出表现
在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方面,人工智能与仿真模型的融合成效显著。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仿真模型生成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大幅提高影像的分辨率和诊断准确性。传统的医学影像仿真模型在生成影像时,可能存在噪声干扰、细节丢失等问题,导致影像质量不高,影响诊断效果。而借助人工智能的图像增强、去噪、特征提取等技术,能够对仿真影像进行精细化处理。如在 CT 影像仿真中,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增强图像中的微小病灶特征,抑制噪声,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病变部位,从而提高早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此外,人工智能还能通过对大量临床影像数据的学习,实现对影像的自动分类和诊断,辅助医生快速做出准确判断,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图2 深度学习方法用于CT图像重建的四个子类
(三)融合带来的优势与挑战
这种深度融合为医疗器械研发带来了诸多优势。一方面,它显著提升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研发人员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更真实地模拟医疗器械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优化,减少了物理样机测试的次数和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赋予了仿真模型更强的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个体差异进行灵活调整。然而,融合过程也面临着挑战。首先,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质量和数量要求极高,医疗器械领域的数据获取往往受到伦理、隐私等诸多限制,数据的不完整性和偏差可能影响模型的性能。其次,人工智能模型的复杂性和黑箱性使得其可解释性较差,在医疗器械这种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为严格的领域,难以让监管部门和用户完全放心。
二、仿真模型在医疗器械个性化定制中的应用
(一)应用背景与需求驱动
随着个性化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精准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医疗器械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日益增长。每个患者的身体特征、生理参数和病情都存在差异,通用型医疗器械难以满足所有患者的最佳治疗需求。而仿真模型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实现医疗器械个性化定制的关键技术手段。通过对患者的个体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包括医学影像数据、生理监测数据、基因数据等,能够构建出针对每个患者的专属仿真模型。
(二)在个性化骨科植入物定制中的应用实例
以个性化骨科植入物为例,通过对患者骨骼的 CT 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利用仿真模型可以精确模拟患者骨骼的形态、力学特性以及植入物在体内的受力情况。根据这些模拟结果,能够为患者定制出形状、尺寸和材质都最贴合其自身骨骼结构和力学需求的骨科植入物。这样的植入物不仅能够更好地与患者骨骼融合,提高固定效果,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例如,对于一位因骨折需要植入接骨板的患者,通过仿真模型分析其骨折部位的骨骼形态和力学分布,设计出的个性化接骨板能够精准贴合骨折处,提供更稳定的固定,促进骨折部位的快速愈合。
图3 3D打印钛合金股骨及其重建部位示意图
(三)在口腔矫治器定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口腔矫治领域,仿真模型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患者口腔的数字化扫描获取牙齿和颌骨的三维数据,利用仿真模型模拟牙齿的移动过程和矫治力的分布情况。基于模拟结果,可以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的口腔矫治器,如隐形牙套。这种个性化的矫治器能够根据患者牙齿的具体畸形情况和移动路径进行精准施力,实现更高效、更舒适的牙齿矫正效果。与传统的通用型口腔矫治器相比,个性化矫治器的贴合度更高,患者佩戴时的异物感和不适感明显降低,同时能够缩短矫正周期,提高治疗效果。
图4 直接3D打印技术可以在未萌恒牙部位做出镂空设计
(四)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仿真模型在医疗器械个性化定制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个体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需要高精度的设备和复杂的算法,成本较高且技术难度大。其次,如何将仿真模型的设计结果准确转化为实际的医疗器械产品,涉及到制造工艺的精度和可重复性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不断研发更先进、更便捷的数据采集设备和高效的数据处理算法,降低成本并提高数据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制造工艺的创新和优化,如采用 3D 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能够根据仿真模型的设计精确制造出个性化的医疗器械产品,提高制造精度和效率。
三、仿真模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一)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随着仿真模型在医疗器械研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变得至关重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研发团队和机构构建的仿真模型在建模方法、验证流程、数据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模型之间难以互操作和共享,严重阻碍了仿真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能够为仿真模型的研发、评估和应用提供统一的依据,确保模型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风险。例如,在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中,如果不同企业或研究机构使用的仿真模型标准不一致,那么基于这些模型得到的试验结果将难以进行比较和验证,影响医疗器械的审批和上市进程。
(二)已制定的标准与规范内容
在 2025 年,相关行业组织和机构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推动仿真模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制定的标准和规范涵盖了多个方面,在建模方法上,规定了不同类型医疗器械仿真模型应采用的基本建模原理、数学方法和物理模型假设等,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医疗器械的工作机制和性能特点。在验证流程方面,明确了仿真模型需要经过的验证步骤和方法,包括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不同工况下的模拟验证等,以保证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在数据管理方面,制定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的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对于医学影像数据在仿真模型中的应用,规定了数据的格式转换、图像分割标准以及数据的隐私保护措施等。
(三)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未来展望
仿真模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同团队可以基于统一的标准进行模型的开发和改进,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同时,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为监管部门的审批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展望未来,随着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仿真模型在医疗器械研发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一方面,标准和规范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医疗器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的临床需求。另一方面,标准化的仿真模型将成为医疗器械研发的基础工具,推动整个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产品。
四、德为医疗
(一)研发投入与技术探索
德为医疗深知人工智能与仿真模型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持续加大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例如,针对心血管介入器械的仿真模型,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大量临床心血管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学习不同患者心血管结构的特征和差异,以此为基础对仿真模型进行优化,使其能够更真实地模拟不同患者个体的心血管环境,为心血管介入器械的研发提供更贴合实际的测试环境。
(二)个性化定制服务体系构建
随着个性化医疗的发展,德为医疗积极构建完善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体系。首先,在数据采集方面,与各大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高效的数据采集网络,能够获取患者全面的医学影像数据、生理参数数据以及基因数据等。通过先进的数据采集设备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环节,利用自主研发的数据分析软件,结合专业的医学知识,对患者个体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取出与医疗器械定制相关的关键信息。例如,在定制骨科植入物时,通过对患者骨骼的三维影像数据进行分析,精确测量骨骼的尺寸、形态以及力学特性等参数,为后续的植入物设计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德为医疗利用其先进的仿真模型和制造技术,为患者量身定制医疗器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