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 十周年大会引领医疗器械创新浪潮,德为医疗仿真模型筑牢研发验证基石


一、十年积淀的成果亮相:为创新研发立起 “中国标杆”

 

cci会场
 
2025 年 9 月,以 “聚势创新,共赴新十年征程” 为主题的 CCI 十周年纪念峰会在上海落幕,这场汇聚全球心血管领域精英的盛会,用扎实的数据与鲜活的案例,勾勒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的十年跃迁轨迹。正如 CCI 主席葛均波院士在致辞中所强调的,从最初 “From the doctors, by the doctors, for the doctors” 的理念演进,到形成 “医生提出需求 - 工程师转化 - 资本赋能 - 患者受益” 的完整闭环,大会所呈现的成果本身就是对创新研发最有力的注解。
 
图:葛均波院士发言
 
在成果展示环节,三类突破尤为瞩目:其一,国产器械实现 “跟跑到领跑” 的跨越。外周血管领域的 Fustar 可调弯鞘、主动脉夹层专用的 Fabulous 支架系统等三款由 CCI 平台孵化的器械,均已通过 NMPA 批准上市,彻底改变了早期该领域被国外品牌 “一统天下” 的格局。其二,创新生态规模效应凸显。十年间 CCI 培养 668 名跨领域人才,孵化 50 余家企业,推动 1000 多项专利申请,其中谱创医疗、北芯生命等 “十大创新企业” 已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军者。其三,AI + 医疗开辟新赛道,国内首个心血管 AI 专科大模型 “观心” 的场景需求发布,6 家 AI 医疗企业的路演项目当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展现出技术融合的强劲潜力。这些成果通过大会的集中呈现,既印证了中国创新路径的可行性,更为行业树立了可复制的研发标杆。
 

二、生态闭环的全面升级:打通研发转化 “关键堵点”

 

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的痛点,从来不是单一环节的技术瓶颈,而是 “临床需求 - 技术研发 - 审批落地 - 市场转化” 全链条的协同缺失。CCI 十周年大会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精准破解了这一行业难题,为研发活动注入系统性动能。
 
医工融合的深度联动成为大会的核心亮点。不同于传统学术会议的理论探讨,本次大会搭建了 “医生 - 工程师 - 企业” 的即时对接平台。符伟国教授团队与先健公司合作研发专用器械的案例被反复提及 —— 从临床中 “原位开窗缺乏专用器械” 的痛点出发,医生与工程师联合攻关,最终诞生 Fu-Through 破膜系统的创新实践,正是 CCI 倡导的 “以临床需求为原点” 研发模式的生动体现。这种联动并非偶然,大会期间 CCI 与 VINNOVA 签署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打通了心血管与外周血管领域的创新壁垒,实现跨学科资源的深度整合。
 
政策与资本的双向赋能则加速了研发成果的落地。徐汇区在大会期间揭牌生命健康产业政策服务站,将医保支付、法规合规等政策资源精准触达创新项目;而波士顿科学等企业与 CCI 的十年合作,以及现场超百亿元的融资成果,印证了资本对临床驱动型研发项目的认可。更具前瞻性的是,大会宣布启动《泛血管领域十大 “临床问题”》征集,通过梳理未被满足的诊疗需求,为企业研发提供 “问题清单”,从源头避免研发方向的盲目性。
 

三、德为医疗:以仿真模型筑牢创新器械研发验证基石

 

在医疗器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过程中,研发验证环节是决定产品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关卡,而德为医疗凭借其领先的仿真模型技术,为这一环节提供了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
 
德为医疗深耕医学仿真领域多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化医学模拟技术和产品的高科技公司,擅长医学影像数据处理、三维建模设计、软组织材料先进制造、流体系统设计开发和智能控制软件开发等医学模拟核心技术,所研发的血管介入仿真模型、心脏瓣膜测试模型等系列产品,以人体真实解剖结构与生理特征为核心研发依据,通过3D打印技术与流体力学模拟系统,可高度还原不同病变部位的组织弹性、血流动力学参数,甚至能精准复现器械操作时的阻力反馈、释放效果等关键临床场景。
 
在创新器械研发验证阶段,企业可借助这些仿真模型开展多维度测试:一方面,针对支架、导管等介入类器械,可模拟不同病变血管环境下的器械推送顺畅度、定位准确性及释放稳定性,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并优化结构参数;另一方面,对于新型瓣膜类器械,能通过模拟长期血流冲击下的密封性能、耐久性等指标,为产品性能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相较于传统依赖动物实验或早期临床试用的验证方式,德为医疗的仿真模型不仅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与时间周期,更规避了伦理风险,为创新器械快速通过合规审批、加速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成为推动医疗器械研发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
 
 

四、未来方向的清晰锚定:引领研发进入 “源头创新” 新阶段

 

如果说十年前 CCI 的成立是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那么十周年大会则通过战略部署,将中国医疗器械研发推向了 “源头创新” 的新高度。葛均波院士在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未来将聚焦 “医 - 工 - 基” 深度融合,即从基础研究层面突破技术瓶颈,而非停留在对现有产品的改良迭代。这一方向在大会的分论坛与闭门讨论中得到全面呼应。
 
技术赛道选择上,大会形成了两大共识:一是聚焦泛血管领域全流程创新,覆盖从疾病预防到康复的全链条器械研发,中体健臣等企业展示的高纯度 EPA 产品,正是这种 “防治一体化” 趋势的体现;二是加速 AI 与医疗器械的深度融合,针对 AI 产品审批标准、数据合规等行业痛点,来自监管机构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梳理出清晰路径,为相关研发活动扫除政策障碍。
 
人才培育层面,大会揭示了创新研发的核心动力。CCI 创新学院十年间培养的 337 名医生、141 名工程师,已成为跨界创新的中坚力量。钱菊英副院长透露,中山医院已为创新器械开辟临床验证绿色通道,这种 “医疗机构主动承担创新责任” 的机制,正激励更多年轻医生投身研发。正如郭伟教授在致辞中所言,中国创新已从 “遵循指南” 的高原时代,迈向 “制定规则” 的高峰时代,而源头创新能力的培育,正是登顶高峰的关键。
 

结语:以十年之约,启创新之程

 

CCI 十周年大会对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的影响,早已超越了一场会议的范畴 —— 它既是十年创新成果的 “检阅台”,也是生态协同的 “连接器”,更是未来方向的 “导航仪”。从打破国外垄断到构建自主生态,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全链创新布局,CCI 用十年时间证明:临床需求是创新的原点,跨界协同是研发的关键,而源头突破则是中国医疗器械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站在新十年的起点,这场大会所播下的创新种子,正孕育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自主可控的新未来。

关键词:

其他新闻


国产胸腹主动脉支架获批,开启微创治疗新篇

2025 年 11 月 6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上市,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在高端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实现关键突破,为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高危疾病患者带来了创伤更小、安全性更高的治疗选择。拟测试作为连接实验室与临床的关键桥梁,直接决定了器械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学术背书下的研发革新:从 3D 结肠模型看德为医疗仿真技术的核心价值

传统医疗器械与药物研发中,动物实验因物种差异常面临 "预测偏差" 难题,结直肠癌领域的药物筛选更是受限于动物结肠与人体的生理结构差异,导致大量前期有效药物在临床阶段折戟。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的"3D体内模拟人类结肠"能够实现精准、个性化医疗,并提供比传统动物实验更为伦理、准确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心血管介入新赛道:心腔内超声(ICE)的市场机遇与突围之路

ICE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脏电生理治疗、瓣膜病微创治疗、心脏起搏治疗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术中监测等领域,同时在复杂的结构性心脏病术前诊断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为心律失常。


纳秒脉冲破局房颤治疗,仿真测试助力器械创新 —— 德为医疗赋能微创介入新赛道

近日,深圳迈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纳秒脉冲电场消融(nsPFA)系统NxPFA(®)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产品成为国内首个采用纳秒级脉宽高压脉冲电场治疗房颤的医疗设备。 标志着我国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美敦力与DASI Simulations合作,通过预测建模和个性化规划推动TAVR的未来发展

医疗技术领域的领导者美敦力公司(Medtronic plc)与人工智能驱动预测建模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先驱DASI Simulations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合作旨在扩大DASI技术的获取途径,优化美国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的结果。通过将DASI先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建模和数字孪生技术整合到TAVR工作流程中,临床医生可以获得独立且不受设备限制的见解。


全球内窥镜设备市场高增下,德为医疗内镜模型助力器械研发测试

在全球内窥镜设备市场持续增长、技术不断革新的趋势下,微创介入器械企业对高质量研发测试的需求愈发迫切。德为医疗的内镜模型凭借高仿真度、解剖正确性、多功能及丰富的核心功能,能够有效帮助器械企业解决研发测试中的关键问题,提升研发效率与产品质量,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推动内窥镜设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提交留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