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以 “聚势创新,共赴新十年征程” 为主题的 CCI 十周年纪念峰会在上海落幕,这场汇聚全球心血管领域精英的盛会,用扎实的数据与鲜活的案例,勾勒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的十年跃迁轨迹。正如 CCI 主席葛均波院士在致辞中所强调的,从最初 “From the doctors, by the doctors, for the doctors” 的理念演进,到形成 “医生提出需求 - 工程师转化 - 资本赋能 - 患者受益” 的完整闭环,大会所呈现的成果本身就是对创新研发最有力的注解。
图:葛均波院士发言
在成果展示环节,三类突破尤为瞩目:其一,国产器械实现 “跟跑到领跑” 的跨越。外周血管领域的 Fustar 可调弯鞘、主动脉夹层专用的 Fabulous 支架系统等三款由 CCI 平台孵化的器械,均已通过 NMPA 批准上市,彻底改变了早期该领域被国外品牌 “一统天下” 的格局。其二,创新生态规模效应凸显。十年间 CCI 培养 668 名跨领域人才,孵化 50 余家企业,推动 1000 多项专利申请,其中谱创医疗、北芯生命等 “十大创新企业” 已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军者。其三,AI + 医疗开辟新赛道,国内首个心血管 AI 专科大模型 “观心” 的场景需求发布,6 家 AI 医疗企业的路演项目当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展现出技术融合的强劲潜力。这些成果通过大会的集中呈现,既印证了中国创新路径的可行性,更为行业树立了可复制的研发标杆。
政策与资本的双向赋能则加速了研发成果的落地。徐汇区在大会期间揭牌生命健康产业政策服务站,将医保支付、法规合规等政策资源精准触达创新项目;而波士顿科学等企业与 CCI 的十年合作,以及现场超百亿元的融资成果,印证了资本对临床驱动型研发项目的认可。更具前瞻性的是,大会宣布启动《泛血管领域十大 “临床问题”》征集,通过梳理未被满足的诊疗需求,为企业研发提供 “问题清单”,从源头避免研发方向的盲目性。
在技术赛道选择上,大会形成了两大共识:一是聚焦泛血管领域全流程创新,覆盖从疾病预防到康复的全链条器械研发,中体健臣等企业展示的高纯度 EPA 产品,正是这种 “防治一体化” 趋势的体现;二是加速 AI 与医疗器械的深度融合,针对 AI 产品审批标准、数据合规等行业痛点,来自监管机构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梳理出清晰路径,为相关研发活动扫除政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