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I 全覆盖倒计时:医疗器械监管的数字化革命与民生保障​


2025年9月25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两大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实施公告征求意见稿,分别为《关于特定情形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做好后续品种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 此举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条例和意见,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在监管、医疗、医保等领域的衔接应用。

一、政策破局:UDI 全覆盖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清晰落地

 

 
国家药监局最新发布的两份征求意见稿,为医疗器械 “电子身份证” 制度划定了明确的实施蓝图。这一政策延续了 “风险分级、分步实施” 的国际通行逻辑,构建起层层递进的覆盖体系:
2027 年 6 月 1 日:实现 “中段突破”,将全部第二类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试剂)及第一类体外诊断试剂纳入 UDI 管理,覆盖临床常用的输液器、血糖仪等产品,涉及企业数量较此前增加近 3 倍。
2029 年 6 月 1 日:完成 “全面收官”,所有第一类医疗器械均须赋码,最终实现从高风险植入器械到低风险医用口罩的全品类覆盖,形成与欧盟、美国接轨的监管体系。
政策同时明确了配套义务链:注册人需在产品上市前完成 UDI 数据上传,经营企业实行 “带码出入库”,医疗机构建立 “扫码追溯” 机制,医保部门将 UDI 纳入招标结算系统,构建起跨部门协同的监管网络。而对于德为医疗这类微创介入器械模拟测试方案提供商而言,UDI 全覆盖推动医疗器械注册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视,其在产品研发阶段对专业仿真模型的需求也将随之提升,为德为医疗的业务拓展创造了前期介入的契机。
 

二、精准施策:豁免规则与特殊情形的柔性平衡

 

相较于此前政策,本次征求意见稿的突出亮点在于建立了科学的豁免机制与特殊管理规则,体现了监管的温度与精度:
六大豁免情形直击行业痛点:针对避孕套、采血管等 “多装一盒” 的产品,明确最小销售单元赋码后单个可豁免,既保障追溯效能又降低企业成本;仅出口产品、以药品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等均列入豁免清单,避免监管资源浪费。
特殊产品实施差异化管理:对重复使用医疗器械要求 “本体标识或包装标识 + 追溯方案” 双重保障,确保每次使用可识别;一类重复使用手术器械可省略生产标识(UDI-PI),仅保留产品标识(UDI-DI),兼顾监管需求与实际操作性。
这种 “原则性 + 灵活性” 的设计,既坚守了 “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的核心目标,又为行业实际操作预留了合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微创介入器械作为高精度、高风险的医疗器械品类,未被列入豁免范围,需严格遵循 UDI 全流程管理要求。这使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微创介入器械的研发、测试环节更注重数据的准确性与可追溯性,而德为医疗提供的专业仿真模型,能够在模拟测试阶段帮助企业提前验证产品性能,积累精准的测试数据,这些数据可与 UDI 系统关联,为后续产品上市后的追溯管理奠定基础,进一步凸显了德为医疗服务的价值。
 

三、价值重构:从监管工具到产业升级的底层引擎

UDI 的全面实施绝非简单的 “贴码行动”,而是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变革:
监管端实现 “智慧升级”:通过 UDI 数据库汇聚全链条数据,监管部门可精准定位问题产品流向,将召回响应时间从以往的平均 30 天缩短至 7 天以内。宁波试点数据显示,UDI 系统已帮助监管部门快速处置 3 起不合格产品事件,追溯效率提升 400%。
产业端驱动 “效率革命”:生产企业借助 UDI 优化供应链管理,某宁波经营企业上线 UDI 系统后,库存周转效率提升 25%,错发率降至 0.1% 以下;医疗机构通过扫码核验,将器械入库时间从 4 小时压缩至 1 小时,用械差错率下降 60%。对于微创介入器械生产企业,UDI 驱动下的产业效率革命,要求其在产品研发测试阶段就提升效率、降低风险。德为医疗的微创介入器械模拟测试方案,能够模拟多种临床场景,帮助企业快速发现产品设计缺陷,缩短测试周期,与企业在 UDI 时代追求高效研发的需求高度契合,有望获得更多合作机会。
民生端筑牢 “安全底线”:患者可通过 UDI 查询器械注册信息,实现 “明白消费”;医保部门依托 UDI 打击耗材套取行为,仅厦门一地就通过该系统节约医保资金超千万元。德为医疗的仿真模型在保障微创介入器械安全方面也发挥着间接作用,通过专业模拟测试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因产品性能问题引发的医疗风险,与 UDI 筑牢民生安全底线的目标形成协同,共同守护患者健康。
 

四、挑战与应对:产业转型期的破局之道

政策落地仍需破解多重挑战:中小企业面临系统改造资金压力,不同企业数据标准不统一形成 “信息孤岛”,医疗机构设备适配率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多方已开始行动:行业标准 YY/T 1942-2024 的实施统一了编码解析规则,厦门市发布国内首个医疗机构 UDI 应用地方标准,第三方平台提供 “发码 - 赋码 - 溯源” 一站式服务,为企业降低实施成本 30% 以上。
在这一过程中,德为医疗也可积极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一方面,针对中小企业在微创介入器械研发测试中可能面临的成本压力,德为医疗可推出更具性价比的模块化模拟测试方案,降低企业合作门槛;另一方面,随着数据标准的统一,德为医疗可将自身仿真模型测试数据与 UDI 数据体系对接,开发数据互通的配套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测试数据与产品追溯数据的无缝衔接,打破 “信息孤岛”,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的竞争力。同时,德为医疗还可与医疗机构合作,根据医疗机构对微创介入器械的临床使用需求,优化仿真模型设计,助力医疗机构更好地适配 UDI 系统下的器械管理流程。
 

结语:UDI 时代的监管新范式

从 2019 年试点启动到 2029 年全面覆盖,我国用十年时间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医疗器械追溯体系。这不仅是监管手段的数字化升级,更是产业治理能力的系统性提升。随着征求意见稿转化为正式政策,医疗器械 “一物一码” 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成为常态,为健康中国战略筑牢器械安全防线。
在此背景下,德为医疗作为微创介入模拟测试方案提供商,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对行业需求的深刻理解,有望在 UDI 推动的产业变革中,进一步拓展业务边界,为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医疗器械,微创介入,UDI,医疗器械唯一标识,3d打印,仿真模型,硅胶血管模型

其他新闻


德为医疗智能化血流平台:赋能器械研发测试与市场演示的创新解决方案

德为医疗血管介入手术模拟系统凭借专利技术的唯一性、核心功能的先进性及适配场景的广泛性,成为血管介入类医疗器械研发测试的可靠伙伴与市场演示的得力助手。 其稳定的性能、便捷的操作、直观的反馈,既能为研发团队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加速产品迭代升级,又能在展厅展台中全方位展现产品价值,助力市场推广。选择该系统,可有效提升研发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同时增强市场演示的专业性与说服力,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国产胸腹主动脉支架获批,开启微创治疗新篇

2025 年 11 月 6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上市,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在高端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实现关键突破,为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高危疾病患者带来了创伤更小、安全性更高的治疗选择。拟测试作为连接实验室与临床的关键桥梁,直接决定了器械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学术背书下的研发革新:从 3D 结肠模型看德为医疗仿真技术的核心价值

传统医疗器械与药物研发中,动物实验因物种差异常面临 "预测偏差" 难题,结直肠癌领域的药物筛选更是受限于动物结肠与人体的生理结构差异,导致大量前期有效药物在临床阶段折戟。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的"3D体内模拟人类结肠"能够实现精准、个性化医疗,并提供比传统动物实验更为伦理、准确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心血管介入新赛道:心腔内超声(ICE)的市场机遇与突围之路

ICE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脏电生理治疗、瓣膜病微创治疗、心脏起搏治疗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术中监测等领域,同时在复杂的结构性心脏病术前诊断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为心律失常。


纳秒脉冲破局房颤治疗,仿真测试助力器械创新 —— 德为医疗赋能微创介入新赛道

近日,深圳迈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纳秒脉冲电场消融(nsPFA)系统NxPFA(®)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产品成为国内首个采用纳秒级脉宽高压脉冲电场治疗房颤的医疗设备。 标志着我国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美敦力与DASI Simulations合作,通过预测建模和个性化规划推动TAVR的未来发展

医疗技术领域的领导者美敦力公司(Medtronic plc)与人工智能驱动预测建模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先驱DASI Simulations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合作旨在扩大DASI技术的获取途径,优化美国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患者的结果。通过将DASI先进的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建模和数字孪生技术整合到TAVR工作流程中,临床医生可以获得独立且不受设备限制的见解。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提交留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