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血管模型—微创介入器械测试
发布时间:
2025-06-13 16:00
心脏就像是人体的“永动机”,和心脏有关的疾病都不容小觑,冠心病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通俗点讲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因一些原因发生了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血流供应不上,进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猝死。
术式历史
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历史始于1977年德国医生Andreas Grüntzig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
此后,技术经历了多次革新:1987年裸金属支架(BMS)的临床应用显著降低了PTCA术后急性血管闭塞风险,但再狭窄率仍达20%-30%;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问世通过局部释放抗增殖药物(如西罗莫司、紫杉醇)将再狭窄率降至5%以下,成为新的“金标准”;2016年后生物可吸收支架(BVS)进入临床,但因支架梁厚度和材料降解问题导致血栓风险增加,尚未完全替代传统支架。
近年来,“介入无置入”理念兴起,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中展现优势,结合腔内影像和预处理技术推动治疗理念转变。

目前该术式的主要痛点与难点包括:
支架相关并发症:DES虽降低再狭窄,但聚合物涂层可能引发慢性炎症,且金属支架长期存留导致血管功能异常,晚期血栓风险仍存;BVS因降解速度与血管修复不匹配,血栓发生率较DES翻倍。
复杂病变处理困难:慢性完全闭塞(CTO)、严重钙化、多支血管病变等技术难度高,手术成功率低,如CTO介入需多导丝尝试且并发症风险大。
高危患者管理挑战:如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CHIP病例)需血流动力学支持,但围术期死亡率高,治疗比例不足。
合并症与抗栓平衡:冠心病合并房颤或需抗凝治疗的患者,抗栓方案复杂,出血与血栓风险并存;此外,红细胞输血虽用于术中支持,却可能增加感染、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
技术创新与材料限制:尽管DCB和可吸收支架逐步应用,但其适应症有限,且远期效果仍需验证;同时,血管弹性回缩、内膜增生等病理机制仍是再狭窄的深层难题。
产品结构
冠脉介入血管模型的结构主要由:胸主动脉+冠脉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股深动脉以上)+双侧上肢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1/2处)构成。

德为医疗冠脉介入血管模型
产品功能
术式模拟
冠脉介入血管模型能够高度还原人体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包括血管的分支、弯曲、狭窄等特征,让医生在模型上进行导丝、导管、支架等介入器械的操作训练,模拟真实的冠脉介入手术过程,如冠脉造影、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帮助医生熟悉手术步骤和技巧。
模型可以模拟各种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严重钙化病变、分叉病变、血管狭窄和栓塞等,为医生提供处理复杂病例的训练机会,提高应对复杂手术的能力。
对于初学者来说,冠脉介入血管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培训工具。通过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新手医生可以逐步掌握冠脉介入手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减少在实际手术中的失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OCT成像(图源网络)
器械测试
冠脉介入血管模型可用于测试冠脉介入器械的性能,如导管的通过性、支架的释放效果、球囊的扩张能力等。通过在模型上模拟实际使用场景,研发人员可以评估器械在不同血管条件下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借助冠脉介入血管模型,研发人员可以在模型上进行多次实验和优化,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加速冠脉介入器械的上市进程。在将新的冠脉介入器械应用于临床之前,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充分验证。冠脉介入血管模型可以模拟人体血管环境,帮助研发人员评估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血管损伤、支架移位等,确保器械的安全性。

产品配置
Pro:搭载集成式脉动泵+加热+发光
Light:仅发光(可外接泵)
在冠脉介入诊疗领域,精准模拟人体生理血流环境对手术规划与器械测试至关重要,传统静态流体设备难以满足复杂血管动力学需求。
脉动泵系统专为冠脉介入血管模型设计,其核心组件包括高精度仿生脉动泵头、智能流量控制模块及生物相容性血管接口,可动态模拟人体冠状动脉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血流脉动特性。系统通过内置压力传感器与闭环控制算法,支持与硅胶、树脂等多种材料的冠脉血管模型无缝对接,精准复现狭窄、分叉等病变血管内的脉动流场。
该系统不仅为介入器械(如支架、球囊)的性能评估提供真实血流环境,还可用于手术机器人控制算法调试及医学生介入操作培训,有效提升冠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与成功率。
同时,搭载的平台可加热与发光功能为新型介入器械(如药物涂层球囊)的体外测试提供标准化环境。例如,可通过控制温度模拟人体不同部位的血流温度,评估器械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
产品型号 | 实物图 | 尺寸参数 |
冠脉介入血管模型﹣ Pro款 | ![]() | 长×宽×高- 813×356×247mm |
冠脉介入血管模型﹣ Light款 | ![]() | 长×宽×高- 813×356×247mm |
关键词:
介入治疗,冠脉介入,冠脉,微创介入,介入手术,硅胶血管模型,3d打印,医疗器械,器械测试,医学模拟,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其他新闻
在全球内窥镜设备市场持续增长、技术不断革新的趋势下,微创介入器械企业对高质量研发测试的需求愈发迫切。德为医疗的内镜模型凭借高仿真度、解剖正确性、多功能及丰富的核心功能,能够有效帮助器械企业解决研发测试中的关键问题,提升研发效率与产品质量,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推动内窥镜设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实时闭环电生理心脏模型的起搏器测试范式革新:从单向验证到动态交互的系统性突破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患者特异性心脏模型,实现了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测试。医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起搏参数对特定患者的效果,从而找到最优设置。 “这种技术提供了传统检查无法获得的‘术后信息’,通过虚拟再现CRT对心脏电-机械耦合的影响,准确预测真实世界的治疗响应。” 尤其对于非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传统预测方法准确性更为有限。 而基于患者特异性心脏模型的虚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成功提升了预测准确率,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
2025年9月25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两大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实施公告征求意见稿,分别为《关于特定情形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做好后续品种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 此举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条例和意见,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在监管、医疗、医保等领域的衔接应用。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