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血管模型—微创介入器械测试


心脏就像是人体的“永动机”,和心脏有关的疾病都不容小觑,冠心病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通俗点讲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因一些原因发生了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血流供应不上,进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猝死。

术式历史

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历史始于1977年德国医生Andreas Grüntzig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

此后,技术经历了多次革新:1987年裸金属支架(BMS)的临床应用显著降低了PTCA术后急性血管闭塞风险,但再狭窄率仍达20%-30%;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问世通过局部释放抗增殖药物(如西罗莫司、紫杉醇)将再狭窄率降至5%以下,成为新的“金标准”;2016年后生物可吸收支架(BVS)进入临床,但因支架梁厚度和材料降解问题导致血栓风险增加,尚未完全替代传统支架。

近年来,“介入无置入”理念兴起,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中展现优势,结合腔内影像和预处理技术推动治疗理念转变。

目前该术式的主要痛点难点包括:

支架相关并发症:DES虽降低再狭窄,但聚合物涂层可能引发慢性炎症,且金属支架长期存留导致血管功能异常,晚期血栓风险仍存;BVS因降解速度与血管修复不匹配,血栓发生率较DES翻倍。

复杂病变处理困难:慢性完全闭塞(CTO)、严重钙化、多支血管病变等技术难度高,手术成功率低,如CTO介入需多导丝尝试且并发症风险大。

高危患者管理挑战:如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CHIP病例)需血流动力学支持,但围术期死亡率高,治疗比例不足。

合并症与抗栓平衡:冠心病合并房颤或需抗凝治疗的患者,抗栓方案复杂,出血与血栓风险并存;此外,红细胞输血虽用于术中支持,却可能增加感染、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

技术创新与材料限制:尽管DCB和可吸收支架逐步应用,但其适应症有限,且远期效果仍需验证;同时,血管弹性回缩、内膜增生等病理机制仍是再狭窄的深层难题。

 

产品结构

冠脉介入血管模型的结构主要由:胸主动脉+冠脉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股深动脉以上)+双侧上肢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1/2处)构成。

德为医疗冠脉介入血管模型

产品功能

术式模拟

冠脉介入血管模型能够高度还原人体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包括血管的分支、弯曲、狭窄等特征,让医生在模型上进行导丝、导管、支架等介入器械的操作训练,模拟真实的冠脉介入手术过程,如冠脉造影、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帮助医生熟悉手术步骤和技巧。

模型可以模拟各种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严重钙化病变、分叉病变、血管狭窄和栓塞等,为医生提供处理复杂病例的训练机会,提高应对复杂手术的能力。

对于初学者来说,冠脉介入血管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培训工具。通过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新手医生可以逐步掌握冠脉介入手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减少在实际手术中的失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OCT成像(图源网络)

器械测试

冠脉介入血管模型可用于测试冠脉介入器械的性能,如导管的通过性、支架的释放效果、球囊的扩张能力等。通过在模型上模拟实际使用场景,研发人员可以评估器械在不同血管条件下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借助冠脉介入血管模型,研发人员可以在模型上进行多次实验和优化,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加速冠脉介入器械的上市进程。在将新的冠脉介入器械应用于临床之前,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充分验证。冠脉介入血管模型可以模拟人体血管环境,帮助研发人员评估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血管损伤、支架移位等,确保器械的安全性。

 

产品配置

Pro:搭载集成式脉动泵+加热+发光

Light:仅发光(可外接泵)

在冠脉介入诊疗领域,精准模拟人体生理血流环境对手术规划与器械测试至关重要,传统静态流体设备难以满足复杂血管动力学需求。

脉动泵系统专为冠脉介入血管模型设计,其核心组件包括高精度仿生脉动泵头、智能流量控制模块及生物相容性血管接口,可动态模拟人体冠状动脉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血流脉动特性。系统通过内置压力传感器与闭环控制算法,支持与硅胶、树脂等多种材料的冠脉血管模型无缝对接,精准复现狭窄、分叉等病变血管内的脉动流场。

该系统不仅为介入器械(如支架、球囊)的性能评估提供真实血流环境,还可用于手术机器人控制算法调试及医学生介入操作培训,有效提升冠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与成功率。

同时,搭载的平台可加热与发光功能为新型介入器械(如药物涂层球囊)的体外测试提供标准化环境。例如,可通过控制温度模拟人体不同部位的血流温度,评估器械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

产品型号
实物图
尺寸参数
冠脉介入血管模型﹣   
Pro款
长×宽×高-    
813×356×247mm
冠脉介入血管模型﹣    
Light款
长×宽×高-    
813×356×247mm

关键词:

介入治疗,冠脉介入,冠脉,微创介入,介入手术,硅胶血管模型,3d打印,医疗器械,器械测试,医学模拟,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其他新闻


基于 3D 打印的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模拟器:研发与验证

本研究推出了一种新型培训工具,旨在改进与 TPVR 相关的教学和培训方法。患者特异性模型可有效用于术前后期规划,经过培训的医生在培训后的表现不仅有所提升,且显著优于未接受培训的医生,同时有助于减少辐射暴露和手术风险。 将三维(3D)打印模型应用于医学培训,能显著增强医生对心血管疾病相关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理解。此外,还能提高他们在手术操作方面的技能,提升整体培训效果,缩短学习曲线,并丰富实践经验。虽然当前的模拟器可能无法提供完全真实的模拟体验,但其可靠的模拟质量表明其在未来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德为医疗心脏电生理模型:精准模拟,开启心血管诊疗新范式

在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复杂战场,心律失常如同隐匿的 “暗礁”,稍不留意便可能引发致命风险。临床对能精准复刻心脏电生理场景、还原真实诊疗挑战的工具需求迫切,德为医疗深耕医疗创新,研发出心脏电生理模型,以 “逼真模拟、深度定制、全维赋能” 为钥,破解行业难题,解锁心血管诊疗培训与科研的全新可能。


财政部:4500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项目,应排除欧盟企业(含政策问答解读)

2025 年 7 月 6 日,我国财政部发布重磅通知,宣布对医疗器械进口实施限制政策,规定采购人在采购预算金额 45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时,若确需采购进口产品,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当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同时,对于参与的非欧盟企业,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 50%。 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医疗器械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7 月 10 日,财政部进一步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的通知》政策问答,对政策执行中的关键疑问作出明确解读,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


【产品合集】03仿真模型-左心耳封堵心脏模型丨精准释放直观评估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全球患者超 4000 万。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流瘀滞,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导致脑卒中,其致残、致死率极高。左心耳封堵术成为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封堵器置入左心耳,隔绝血栓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 手术依赖输送鞘管、导引钢丝、专用封堵器(如 Watchman 封堵器、LAmbre 封堵器)等器械,但在实际临床中,左心耳形态多样(鸡翅型、菜花型、风向袋型等),且毗邻肺静脉、冠状动脉等重要结构,器械在复杂心腔环境下的稳定性、封堵器的贴合度难以在术前有效验证。同时,左心耳开口大小不一,内壁凹凸不平,术中操作不当易引发心包填塞、器械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对医生的空间定位、器械操控能力要求极高。传统训练方式难以模拟真实解剖变异与手术风险,左心耳封堵心脏模型应运而生,为攻克技术难关提供可靠方案。


【产品合集】 03仿真模型-外周介入血管模型丨高精度三维数据 精准模拟赋能

外周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众多,且呈增长趋势。从 2021 年到 2030 年,我国外周动脉介入手术量将从约 16.3 万台增长至约 60.2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 15.6%;外周静脉介入手术量将从约 20.1 万台增长至 152.9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 25.3%。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场规模预计也将有较大幅度增长,2021 年到 2030 年,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场规模将从 21.7 亿元增长至 67.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3.4%。


突破钙化壁垒:德为医疗赋能IVL器械研发验证

经皮冠脉血管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 IVL)作为处理钙化病变的革命性手段,被公认为最有希望攻克冠脉钙化难题的治疗方案。其独特优势在于不仅能有效处理浅表钙化,更是目前唯一对深层(中膜)钙化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技术。自2018年欧洲获批、2021年获美国FDA批准、2022年5月中国获批以来,IVL技术已在冠脉及外周介入领域迅速铺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提交留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