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肺动脉血管模型  德为闪耀“第一届西部肺血管科学会议”


2025 年 6 月 19 日至 22 日,由北京健康促进会主办、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提供学术支持的 “第一届西部肺血管科学会议” 在成都盛大召开。这场汇聚国内外权威专家的学术盛宴,以 “共启新篇・融合创新” 为主题,聚焦肺血管疾病诊疗与科研前沿。

 

descript

 

作为深耕医疗模型领域的创新企业,德为医疗以超前的行业视野,在肺血管介入器械尚未大规模落地之际,已率先研发出国内首款针对肺血管罕见病的专用肺动脉血管模型,重磅亮相会议现场,并在会议期间开展医疗器械操作测试与术式演示,为创新企业的器械研发提供了前瞻性的测试平台,为推动肺血管疾病诊疗技术进步提供了创新载体。

 

    descript   descript         

德为医疗肺动脉血管模型

 

聚焦医疗痛点,模型技术赋能精准诊疗

       当肺动脉介入治疗仍集中于传统领域时,德为医疗团队已通过临床调研发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等罕见病的介入治疗存在显著技术瓶颈 —— 由于缺乏针对性的仿真模型,器械研发难以模拟病变血管的复杂病理特征。据《中华医学杂志》2023 年数据,我国 CTEPH 患者约 10 万人,但专用介入器械的临床转化率不足 15%,核心痛点在于体外测试模型的缺失,力争“器械研发未动,仿真平台先行“。

德为医疗研发的肺动脉血管模型解剖结构及尺寸来源于真实人体CTA/MRI数据,1:1三维重建打印而成,血管模型材料采用高透明软质硅胶,模型仿真度高,摩擦系数接近真实人体血管,精准还原肺动脉血管的三维形态,包括血管直径、弯曲度、瓣膜结构等关键解剖特征。模型不仅具备与真实人体血管相似的弹性模量和顺应性,还可模拟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血管病变,如肺动脉高压导致的血管重构、肺栓塞引发的管腔阻塞等场景,为医疗器械研发企业和临床医生提供了高度仿真的操作平台。

 

descript

 

现场演示亮点纷呈,多维度展现模型技术优势

会议交流期间,技术人员使用德为医疗肺动脉血管模型对介入治疗器械进行了全流程操作展示:

  • 术式创新探索结合模型的可重复性操作特性,与会专家就 “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肺动脉去神经术” 等前沿术式展开模拟演练,通过模型反馈的操作手感与器械贴合度,优化手术路径设计。
  • 复杂病变模拟: 模型预设狭窄、扩张、血栓等多样化病理结构,针对肺动脉狭窄、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等病变的介入治疗,直接考验球囊、支架、取栓装置等器械在复杂场景下的通过性和有效性。
  • 精准定位与路径规划:在模拟肺栓塞治疗场景中,术者通过模型清晰的血管解剖标识,成功演示了导管沿肺动脉分支精准导航至栓塞部位的过程,模型的透光性设计使荧光透视下的操作视野与临床真实场景高度一致。
  • 真实触感反馈: 模型完美复刻肺动脉壁的柔韧性与血管分叉结构,器械操作者能清晰感知导管推送阻力、导丝通过的顺畅度、支架释放的定位精度。
  • 器械性能验证:针对新型血栓抽吸装置,技术人员在模拟血管狭窄与血栓负荷的模型中,验证了器械的抽吸效率与血管壁相容性;而在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演示中,球囊扩张导管在模型中的膨胀均匀性与压力传导稳定性得到直观呈现。
  •  

descript    descript

 

结语

通过前瞻性模型的早期介入,德为医疗助力创新器械加速落地:以肺动脉莲藕状病变球囊扩张为例,大大缩短了 CTEPH 的适应症研发周期,使更多罕见病患者提前获得国产创新器械的治疗机会。模型对罕见病病理的精准模拟,也为医生提供了术前规划的 “数字预演场”—— 在会议演示中,术者通过模型提前掌握了球囊在重度狭窄血管中的扩张策略,将理论操作转化为可重复的标准化流程。

未来,德为医疗将继续深耕医学仿真领域,以此次会议为起点,与更多西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企业携手,围绕肺血管疾病的早筛、早诊、精准治疗,开发覆盖 “基础研究 - 器械测试 - 临床培训” 全链条的模型解决方案,为推动西部医疗水平提升力量。

关键词:

西部血管科学会议,肺动脉介入,肺动脉高压,肺栓塞,肺动脉狭窄,硅胶血管模型,3d打印,微创介入,医学模拟,医疗器械测试,介入手术

其他新闻


基于 3D 打印的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模拟器:研发与验证

本研究推出了一种新型培训工具,旨在改进与 TPVR 相关的教学和培训方法。患者特异性模型可有效用于术前后期规划,经过培训的医生在培训后的表现不仅有所提升,且显著优于未接受培训的医生,同时有助于减少辐射暴露和手术风险。 将三维(3D)打印模型应用于医学培训,能显著增强医生对心血管疾病相关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理解。此外,还能提高他们在手术操作方面的技能,提升整体培训效果,缩短学习曲线,并丰富实践经验。虽然当前的模拟器可能无法提供完全真实的模拟体验,但其可靠的模拟质量表明其在未来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德为医疗心脏电生理模型:精准模拟,开启心血管诊疗新范式

在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复杂战场,心律失常如同隐匿的 “暗礁”,稍不留意便可能引发致命风险。临床对能精准复刻心脏电生理场景、还原真实诊疗挑战的工具需求迫切,德为医疗深耕医疗创新,研发出心脏电生理模型,以 “逼真模拟、深度定制、全维赋能” 为钥,破解行业难题,解锁心血管诊疗培训与科研的全新可能。


财政部:4500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项目,应排除欧盟企业(含政策问答解读)

2025 年 7 月 6 日,我国财政部发布重磅通知,宣布对医疗器械进口实施限制政策,规定采购人在采购预算金额 45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时,若确需采购进口产品,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当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同时,对于参与的非欧盟企业,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 50%。 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医疗器械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7 月 10 日,财政部进一步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的通知》政策问答,对政策执行中的关键疑问作出明确解读,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


【产品合集】03仿真模型-左心耳封堵心脏模型丨精准释放直观评估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全球患者超 4000 万。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流瘀滞,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导致脑卒中,其致残、致死率极高。左心耳封堵术成为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封堵器置入左心耳,隔绝血栓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 手术依赖输送鞘管、导引钢丝、专用封堵器(如 Watchman 封堵器、LAmbre 封堵器)等器械,但在实际临床中,左心耳形态多样(鸡翅型、菜花型、风向袋型等),且毗邻肺静脉、冠状动脉等重要结构,器械在复杂心腔环境下的稳定性、封堵器的贴合度难以在术前有效验证。同时,左心耳开口大小不一,内壁凹凸不平,术中操作不当易引发心包填塞、器械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对医生的空间定位、器械操控能力要求极高。传统训练方式难以模拟真实解剖变异与手术风险,左心耳封堵心脏模型应运而生,为攻克技术难关提供可靠方案。


【产品合集】 03仿真模型-外周介入血管模型丨高精度三维数据 精准模拟赋能

外周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众多,且呈增长趋势。从 2021 年到 2030 年,我国外周动脉介入手术量将从约 16.3 万台增长至约 60.2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 15.6%;外周静脉介入手术量将从约 20.1 万台增长至 152.9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 25.3%。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场规模预计也将有较大幅度增长,2021 年到 2030 年,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场规模将从 21.7 亿元增长至 67.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3.4%。


突破钙化壁垒:德为医疗赋能IVL器械研发验证

经皮冠脉血管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 IVL)作为处理钙化病变的革命性手段,被公认为最有希望攻克冠脉钙化难题的治疗方案。其独特优势在于不仅能有效处理浅表钙化,更是目前唯一对深层(中膜)钙化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技术。自2018年欧洲获批、2021年获美国FDA批准、2022年5月中国获批以来,IVL技术已在冠脉及外周介入领域迅速铺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提交留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