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仿体新突破,测试模型病变定制弹性模量


在医疗科技领域,每一次微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决定生命的走向。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病变,它始于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管腔内的炎症、内膜坏死和纤维化,进而在动脉壁的特定部位形成斑块。这些斑块经过数十年的缓慢发展,可能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其中,斑块的形成是多个生理过程作用的结果,包括脂蛋白沉积、炎症细胞募集、泡沫细胞形成、凋亡和坏死、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钙化、血管生成、动脉重塑、纤维帽破裂、血栓形成等。这些过程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且每个过程在单个斑块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不一,导致斑块不可预测的发展和斑块形态异质性。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技术及研发背景

根据专家共识,难以扩张的钙化病变存在以下特点:

IVUS:钙化角度大于270°或显著钙化结节;

OCT检查:最大钙化角度>180°、病变长度>5mm、最大钙化厚度>0.5mm。

从人颈动脉分叉斑块中解剖出的钙化组织测试发现,部分钙化纤维组织的杨氏模量(E)平均值为 2.1 ± 5.4 MPa,最大刚度达到43 MPa。

 

▲临床影像学上的大钙化几何分类(A)斑点/斑点:斑点状钙化斑点(∼50 μm),(B)片状碎片:线性或宽的钙单灶(直径>2 mm)和(C)弥漫性:连续钙化的片段(≥5 mm)。

 

因此颈动脉斑块仿生模型的开发堪称“地狱级难度”:需精准复刻人体血管的弹性、斑块成分的力学特性,以及血流冲击下的动态响应。传统材料和工艺制作的模型误差率高,无法满足器械验证需求。

 

德为医疗颈动脉斑块模型

       

 

面对这一行业难题,德为医疗的工程师团队深度协作,对200+例真实斑块样本进行微结构解析,采用仿生材料及3D打印技术、经过多次迭代,最终首创“三层异质材料复合工艺”,实现斑块钙化区、脂质核心及纤维帽的力学特性误差率大幅降低,减小了模型与真实组织力学偏差,可适配不同斑块类型(钙化、脂质、血栓等);研发可替换斑块组件,单模型即可呈现12种病变形态,帮助提升测试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并提高了体外实验结果与临床数据相关性,实现了技术的突破。

 

当宣武医院与美敦力联合开发的颈动脉斑块治疗器械面临临床验证难题时,德为医疗作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以提供“微创介入模拟测试方案”的极致追求,交出了一份突破行业的答卷——国内首款高精度颈动脉斑块仿生模型,不仅成为产品推广的核心载体,更重新定义了体外实验的可靠性标准。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微创介入,硅胶血管模型,3d打印,血栓

其他新闻


Nature|Milli-spinner : 德为医疗助力斯坦福赵芮可团队解锁血栓治疗新突破

2025 年 6 月 4 日,斯坦福大学赵芮可教授团队(Yilong Chang 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 的研究论文。 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通过旋转产生的压缩和剪切力,机械性致密化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网络,显著缩小血栓体积,解决了传统机械取栓难以有效去除大体积、纤维蛋白丰富血栓的难题。体外和动物实验均显示,该技术能快速且高效地实现血管再通,且安全性良好,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尤其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肺栓塞等危急血管阻塞疾病的治疗。


颈动脉斑块仿体新突破,测试模型病变定制弹性模量

在医疗科技领域,每一次微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决定生命的走向。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病变,它始于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管腔内的炎症、内膜坏死和纤维化,进而在动脉壁的特定部位形成斑块。这些斑块经过数十年的缓慢发展,可能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德为医疗仿真模型创新应用,互动展厅带来沉浸式介入器械体验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介入器械作为现代微创治疗的核心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更新。对于器械厂家而言,一个优质的介入器械展厅不仅是展示产品的窗口,更是传递技术实力、吸引合作伙伴与潜在客户的重要平台。


德为全脑硅胶血管模型:技术赋能DSA血管造影研究

脑血管疾病对全球死亡率和长期残疾的贡献巨大(Vaduganathan等,2022)。近年来,得益于医学和成像技术的进步,颅内动脉(IA)疾病,如颅内动脉狭窄(ICAS)、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和颅内动脉瘤的死亡率有所下降(Hess,2018)。


内镜介入泌尿系统模型—仿真硅胶介入模型支持定制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早在1901年就在埃及古墓尸骸的骨盆中发现结石,其发病率占泌尿系统疾病的6%~10%,而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均有增加趋势,给全球健康医疗体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TAVR心脏模型,精准模拟血流助力术式革新

主动脉瓣狭窄(AS)的医学认知与治疗历程历经数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早期,人们对其病理机制知之甚少,直到19世纪,随着解剖学与病理学的进步,才逐渐明确其与瓣膜结构异常相关。20世纪中叶,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出现,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瓣膜狭窄程度及心脏功能,诊断水平大幅提升。在治疗方面,早期主要依赖药物缓解症状,但效果有限。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提交留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