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合集】 03仿真模型-外周介入血管模型丨高精度三维数据 精准模拟赋能
发布时间:
2025-08-28 15:20
外周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众多,且呈增长趋势。从 2021 年到 2030 年,我国外周动脉介入手术量将从约 16.3 万台增长至约 60.2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 15.6%;外周静脉介入手术量将从约 20.1 万台增长至 152.9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 25.3%。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场规模预计也将有较大幅度增长,2021 年到 2030 年,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场规模将从 21.7 亿元增长至 67.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3.4%。
前言
外周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众多,且呈增长趋势。从 2021 年到 2030 年,我国外周动脉介入手术量将从约 16.3 万台增长至约 60.2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 15.6%;外周静脉介入手术量将从约 20.1 万台增长至 152.9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 25.3%。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场规模预计也将有较大幅度增长,2021 年到 2030 年,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场规模将从 21.7 亿元增长至 67.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3.4%。
▲图片转载自:前瞻研究院
术式发展
20 世纪初,Dawbam 用栓子栓塞颈外动脉开启介入治疗理念。1923 年血管造影技术出现,1929 年 Fotsmann 首创心导管造影术,1953 年 Seldinger 发明经皮股动脉穿刺造影法,为介入治疗奠定基础。
1964 年 Dotter 完成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使介入从诊断迈向治疗。随后,动脉导管灌注止血、消化道出血栓塞等技术相继出现,70 - 80 年代,血管内支架、球囊等器械的改进提升了介入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20 世纪 90 年代起,外周介入进入成熟期。新型栓塞材料、精细导管导丝涌现,治疗更精准;适应症从血管疾病拓展至肿瘤、非血管腔道疾病;医学影像与介入技术融合,提高了可视化与安全性。近年,其与基因、细胞治疗结合,远程医疗的发展也让更多患者受益,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

▲外周介入CT影像(图源网络)
模型结构
●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外周血管(肝动脉+肾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肢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双侧上肢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
●上腔静脉+右心+肺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下肢静脉血管(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双侧上肢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桡静脉)

▲德为医疗外周介入血管模型全貌
模型功能
一、手术培训与教学
1. 模拟真实操作环境
复刻外周血管(如股动脉、腘动脉、颈动脉、静脉等)的解剖结构,包括血管直径、弯曲度、分叉角度及病变(如狭窄、动脉瘤、血栓),供医生练习穿刺、导丝导管操作、支架植入等技能。
例如:通过模拟股动脉狭窄病变,训练医生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的精准度。
2. 风险可控的实操平台
避免真实手术风险,允许反复练习直至熟练,尤其适合新手医生掌握介入手术流程和并发症处理(如血管穿孔、夹层)。
可结合影像学设备(如 DSA 模拟机),训练术中影像导航和路径规划能力。
二、 介入器械研发与测试
1. 性能验证
测试新型导丝、导管、支架、球囊等器械在模拟血管中的推送性、顺应性、贴壁性等指标。
例如:评估药物涂层球囊在模拟狭窄血管中的扩张效果及药物释放均匀性。
2. 优化设计参数
通过模型反馈器械在不同血管形态(如迂曲血管、分叉病变)中的表现,指导改进设计,提升临床适用性。
助力国产器械研发:加速外周介入器械(如国产支架、取栓装置)的国产化进程,降低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德为医疗外周介入血管模型细节
三、医学研究与病理模拟
1. 疾病模型构建
模拟多种外周血管病变场景,如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血管畸形等,用于研究病变机制及治疗策略。
例:在模拟深静脉血栓模型中,测试新型溶栓导管的血栓清除效率。
2. 血流动力学研究
通过流体力学模拟,分析不同介入操作(如支架置入)对血管内血流速度、压力分布的影响,预测术后疗效及潜在风险(如支架内再狭窄)。
结合计算机仿真(如有限元分析),优化手术方案和器械设计。
四、教学与科普展示
1. 可视化教学工具
用于医学生或患者教育,通过透明或 3D 打印模型直观展示血管结构、病变形态及介入手术原理,辅助理解复杂医学概念。
2. 手术预演与方案规划
针对复杂病例(如长段闭塞、分叉病变),术前利用模型模拟手术路径,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降低术中不确定性。
五、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为介入器械生产提供标准化测试平台,确保产品符合临床使用要求(如尺寸精度、力学性能)。
协助建立行业标准,推动外周介入技术的规范化和同质化发展。
![]() | ![]() |
应用
外周介入血管模型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手术培训中,其模拟真实血管解剖与病变(如狭窄、血栓),供医生反复练习穿刺、支架植入等操作,降低真实手术风险,尤其适合新手掌握流程。
器械研发时,可测试导丝、支架等器械的推送性、贴壁性,优化设计参数,加速国产器械创新。
医学研究中,能构建动脉硬化、深静脉血栓等疾病模型,结合血流动力学分析介入操作对血管的影响,辅助病理机制探索。
此外,模型还可用于医学生可视化教学、复杂病例术前预演,以及器械生产的标准化质量控制,推动介入技术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
其他新闻
众多医疗器械公司在研发测试过程中长期面临一个核心难题:缺乏能够高度模拟真实血栓力学特性与形态结构的测试材料。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德为医疗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创新研发出模拟不同时间段血栓质地的血栓仿体,涵盖新鲜血栓、混合血栓与陈旧性血栓,以卓越的材料性能,完美复刻真实血栓特性,为医疗器械公司的研发测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产品合集】03仿真模型-神经介入血管模型丨模拟血管,精准赋能
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等病症,常依赖神经介入手术进行治疗。颅内动脉瘤需通过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防止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需使用栓塞材料阻断异常血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通过取栓支架、抽吸导管开通闭塞血管;颈动脉狭窄则需借助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恢复血流。
【产品合集】03仿真模型-射频消融心脏模型丨心脏射频介入仿真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诞生,源于人类对心律失常治疗的不懈探索。20 世纪初,心律失常治疗手段有限,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外科手术创伤大,患者亟需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940 年,心脏电生理研究取得突破,科学家发现特定心肌组织异常放电是引发心律失常的关键,这为后续治疗指明方向。
Medline 500亿美元IPO重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迎来风向标
全球第四大医疗器械公司Medline重启IPO进程,这不仅是一次资本运作,更将成为测试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情绪和私募退出通道的关键试金石。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