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为医疗仿真模型创新应用,互动展厅带来沉浸式介入器械体验
发布时间:
2025-06-26 11:10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介入器械作为现代微创治疗的核心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更新。对于器械厂家而言,一个优质的介入器械展厅不仅是展示产品的窗口,更是传递技术实力、吸引合作伙伴与潜在客户的重要平台。
而一款仿真血管模型,无疑是展厅建设中点亮专业特色、提升展示效果的关键要素,它能够直观地模拟人体血管环境,让参观者更清晰地了解介入器械在真实场景中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效果,极大地增强展示的说服力与专业性。
在展厅设置模拟操作区,配备仿真血管模型与介入器械。参观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介入手术的操作流程,感受器械的手感与性能。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能够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产品,同时增强对品牌的信任与认可。
飞利浦DSA介入手术室+泛血管介入机器人+智能化血流模拟平台
产品核心优势
德为医疗仿真血管模型:助力介入器械展厅建设的核心利器
一、仿真结构:
我们公司提供的仿真血管模型,采用自研的材料与制造工艺,解剖结构及尺寸基于国人CT/MRA的真实数据,血管部分材质为高透明弹性硅胶,利用专利配方特殊硅胶为原料,采用3D打印成型工艺生产的硅胶血管,最细血管内径可做到1.5mm。模型能够精准模拟人体血管的生理结构与力学特性,无论是血管的弹性、柔韧性,还是血流动力学环境,都与真实人体高度一致。在介入器械展厅中使用我们的仿真血管模型,能够为参观者带来更真实、更直观的展示体验。同时,我们还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不同器械的特点与展示需求,设计专属的仿真血管模型解决方案,确保展示效果达到最佳。
二、动态演示:
传统展厅中,器械的“性能参数”往往停留在展板与讲解层面,而德为医疗通过动态化场景复现,让抽象的技术原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叙事:
- 血流动力学实时模拟
基于自研的智能化血流模拟平台,模型可精准调控平均流速(30-50cm/s)、压力梯度(5-15mmHg)等参数,配合透明硅胶血管壁,清晰呈现造影剂流动轨迹、支架释放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等细节。例如在万思医疗与飞利浦的合作展厅中,动态模型直观演示了心血管介入器械在真实血流环境中的定位精度,让“手术全流程”以可视化形式立体呈现。
- 病理特征动态映射
针对不同器械的临床应用场景,模型可模拟狭窄血管(直径减少50%-90%)、动脉瘤(扩张率150%-300%)、钙化斑块(模量2.1±5.4MPa)等20+种典型病变。当爱博合创展示其介入器械时,动态模拟的狭窄血管场景直接验证了器械的通过性与贴壁性,让“复杂病变治疗能力”可观测、可量化。
- 多模态影像联动演示
在开立集团的“智慧赋能”主题展厅中,德为模型与血管内超声(IVUS)系统深度联动: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实时反馈器械操作压力,配合12-40MHz超宽频成像,清晰呈现血管壁微观结构与导管路径规划过程。这种“影像--模型--器械”的三维联动,让“精准诊疗”的技术优势一目了然。
三、交互体验:
德为医疗打破传统展厅“单向输出”的模式,通过模拟操作区设计,让参观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技术验证的“参与者”:
- 沉浸式手术操作模拟
展厅配备仿真血管模型+真实介入器械的操作套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参观者可亲自体验导丝推送、支架释放等核心步骤。例如在模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操作者能直观感受单晶复合材料导管在迂曲血管中的顺滑通过性,以及多模态影像对手术路径的精准引导——这种“手感+视觉+数据”的三重反馈,大幅加深对产品性能的认知。
- 实时数据反馈系统
模型内置压力传感器与流量监测模块,操作过程中可实时显示导管张力(0.1-5N)、血流阻力指数(0.5-3.0)等参数。当冠创医疗展示其外周血管介入器械时,参观者通过操作模型并观察数据变化,直接验证了器械在不同病变场景下的性能稳定性,这种“数据化体验”让技术可信度大幅提升。
- 个性化互动教学模块
针对医疗从业者与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差异化交互流程:
专业路线:提供病变解剖标注、器械参数对比等深度内容,辅助临床决策评估;
科普路线:通过AR标注,简化操作步骤;配合语音讲解,传递“微创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等核心价值,降低普通观众的理解门槛。
展厅多元应用场景
构建“从科普到科研、从体验到交易”的全链条应用生态
一、病变科普:让专业知识“可触摸”
- 解剖级病理展示
基于国人CT/MRA真实数据1:1还原血管结构,最细内径可达1.5mm,配合色彩区分(如红色标注狭窄区域、蓝色标记动脉瘤),直观呈现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血管病变特征。在面向患者群体的展厅中,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方式,提升了“介入治疗必要性”的科普效率。
- 治疗原理动态图解
通过可拆卸式模型设计,分步演示支架释放、球囊扩张等核心术式:先展示病变血管的原始状态,再通过替换组件呈现治疗后的结构变化,配合自研发光平台突出器械作用位点,让“微创治疗如何起效”的复杂原理一目了然。
二、器械测试:展厅即“实验室”
- 早期研发验证
企业可在展厅设置“研发测试角”,利用模型模拟真实病变场景,实时收集器械操作数据(如推送力、贴壁率),为产品迭代提供直观参考。
- 竞品对比演示
在投资洽谈场景中,通过同屏展示不同品牌器械在同一模型中的操作表现(如通过狭窄血管的时间、压力峰值差异),直观传递产品竞争优势。
三、术式操作模拟:培训与展示一体化
- 标准化手术培训
为医学教学与培训提供定制化模型,用于内部介入手术培训。模拟真实的手术环境,让医学生、实习医生或相关医疗人员进行术式操作练习,熟悉进器械部位、角度、深度等关键技术要点,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减少在实际手术中因操作不熟练而导致的并发症风险。
- 创新术式发布平台
当企业推出全新术式时,可通过模型进行全球首发演示。开立集团在展厅中利用仿真血管模型,首次公开其“多模态影像导航下的分叉病变精准支架术”,吸引多家行业媒体报道,相关技术搜索量激增。
合作企业案例展示
万思医疗X飞利浦
2024年4月9日,在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期间,北京万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万思医疗的展厅特别引入了我们的智能化血流模拟平台,该模型系统精准还原了人体血管的解剖细节与生理特性,配合介入器械的实时操作演示,生动呈现了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全流程。现场专业观众通过观察器械在模型中的精准定位与流畅操作,直观感受到产品的临床价值,成为展厅内的“吸睛亮点”,更助力万思医疗与飞利浦的合作洽谈达成重要共识。
爱博合创
同期参展的爱博合创公司,同样选择了我们的仿真血管模型作为核心展示工具。针对其研发的介入器械,我们为其定制了包含狭窄血管、动脉瘤等病理特征的仿真模型,真实模拟复杂血管病变场景。在演示环节中,操作人员借助模型清晰展示了器械在病变血管中的通过性、贴壁性及治疗效果,让参观者亲眼见证产品在真实临床环境中的卓越性能。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方式,有效缩短了客户对产品的认知周期,提升了品牌技术可信度。
开立集团
作为国产高端医疗器械领军企业,开立集团在"智慧赋能・宽频心声"主题展厅中,创新性采用我司智能化血流平台作为核心展示载体。针对其自主研发的V-reader®血管内超声诊断系统,我们为开立集团设计了包含冠状动脉狭窄、分叉病变、钙化斑块等复杂病理特征的仿真血管模型。该模型不仅精准复现了人体血管的弹性模量(50-80kPa)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流速30-50cm/s),更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实现了器械操作时的实时压力反馈。在演示中,操作人员通过模型直观展示了:
超宽频成像技术(12-40MHz)对血管壁微观结构的高清解析能力;
单晶复合材料导管在迂曲血管中的优异通过性;
多模态影像联动(造影+IVUS)对介入手术路径的精准规划。
定制化服务
德为医疗拒绝“标准化模板”,以全流程定制能力满足差异化需求
- 病变类型定制:可还原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等5大科室、30+种典型病变,支持混合病变(如狭窄+钙化)与罕见病变(如血管畸形)的个性化设计;
- 体位模拟定制:提供股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等多种操作体位模型,甚至可根据器械特性设计特殊角度(如肾动脉开口45°夹角);
- 品牌视觉融合:在模型支架、血管标识等细节融入企业VI元素,配合品牌logo展示,增强展示场景的视觉统一性。
结语
当“展厅”成为技术落地的第一现场
介入器械展厅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定位、设计、体验等多个维度精心打造。而一款优质的仿真血管模型,能够为展厅注入专业与活力,成为吸引参观者、提升展示效果的关键。
在介入器械行业“技术同质化”加剧的今天,德为医疗以仿真血管模型为支点,撬动了展厅价值的“第二增长曲线”:它不仅是产品的“展示窗口”,更是技术的“翻译器”、体验的“孵化器”、合作的“催化剂”。
从万思医疗与飞利浦的跨国合作,到开立集团的技术首发,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先者选择用“可感知的科技”重构品牌叙事。
未来,德为医疗将继续深耕自研硅胶材料和仿真科技技术,让每一个展厅都成为医疗创新的“第一现场”。德为医疗期待与更多器械厂家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介入器械展厅,推动医疗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
医疗科技,微创治疗,介入器械展厅,硅胶血管模型,3d打印,飞利浦,万思医疗,爱博合创,开立集团
其他新闻
Nature|Milli-spinner : 德为医疗助力斯坦福赵芮可团队解锁血栓治疗新突破
2025 年 6 月 4 日,斯坦福大学赵芮可教授团队(Yilong Chang 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 的研究论文。 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通过旋转产生的压缩和剪切力,机械性致密化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网络,显著缩小血栓体积,解决了传统机械取栓难以有效去除大体积、纤维蛋白丰富血栓的难题。体外和动物实验均显示,该技术能快速且高效地实现血管再通,且安全性良好,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尤其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肺栓塞等危急血管阻塞疾病的治疗。
在医疗科技领域,每一次微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决定生命的走向。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病变,它始于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管腔内的炎症、内膜坏死和纤维化,进而在动脉壁的特定部位形成斑块。这些斑块经过数十年的缓慢发展,可能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介入器械作为现代微创治疗的核心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更新。对于器械厂家而言,一个优质的介入器械展厅不仅是展示产品的窗口,更是传递技术实力、吸引合作伙伴与潜在客户的重要平台。
脑血管疾病对全球死亡率和长期残疾的贡献巨大(Vaduganathan等,2022)。近年来,得益于医学和成像技术的进步,颅内动脉(IA)疾病,如颅内动脉狭窄(ICAS)、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和颅内动脉瘤的死亡率有所下降(Hess,2018)。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早在1901年就在埃及古墓尸骸的骨盆中发现结石,其发病率占泌尿系统疾病的6%~10%,而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均有增加趋势,给全球健康医疗体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主动脉瓣狭窄(AS)的医学认知与治疗历程历经数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早期,人们对其病理机制知之甚少,直到19世纪,随着解剖学与病理学的进步,才逐渐明确其与瓣膜结构异常相关。20世纪中叶,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出现,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瓣膜狭窄程度及心脏功能,诊断水平大幅提升。在治疗方面,早期主要依赖药物缓解症状,但效果有限。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