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院士团队FLAVOUR II研究登顶《柳叶刀》,心血管介入诊疗取得重大突破


2025年3月30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FLAVOUR II研究。该研究同步在202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25)上作为最新突破性临床试验(LBCT)重磅发布,引发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冠心病始终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它由冠状动脉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可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也被称作缺血性心脏病。在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如何精准优化这一治疗过程,一直是医学专家们探索的重点。

 

研究聚焦:无创技术能否替代传统方法?

 

 传统上,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优化 PCI 的重要工具,能直观地显示血管内结构,为医生提供诸如血管壁厚度、斑块性质与分布等关键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确定支架的大小、长度和放置位置。但 IVUS 也存在明显不足,其属于有创操作,需要将超声导管通过血管插入冠状动脉内,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伴随着一定风险,如血管损伤、出血、感染等。同时,IVUS 设备成本较高,操作相对复杂,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IVUS示意图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血管造影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技术 ——AngioFFR 应运而生,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曙光。AngioFFR 无需额外导丝和血管扩张剂,仅依靠常规的血管造影影像,借助先进的算法和计算模型,就能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程度,操作简便且无创,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负担和潜在风险,为冠心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FFR示意图

 

 在此背景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胡新央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 FLAVOUR Ⅱ 研究,旨在深入对比 AngioFFR 指导 PCI 与 IVUS 指导 PCI 的临床结果,进一步挖掘 AngioFFR 在血运重建决策及优化中的价值。这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从 2020 年 5 月 29 日至 2023 年 9 月 20 日期间,研究团队在中国 22 家医疗机构广泛招募患者。最终纳入了 1872 例血管造影目测狭窄程度≥50% 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 IVUS 组和 AngioFFR 组。

 

 研究有着严格的操作标准。在 AngioFFR 组,若计算得出的 FFR≤0.80,便判定需要进行 PCI 治疗,而优化标准为 FFR≥0.88 或支架内 ΔFFR<0.05;IVUS 组则以最小管腔面积(MLA)≤3.0 mm²,或 3.0 mm²<MLA≤4.0 mm² 且斑块负荷> 70% 作为 PCI 的标准,优化标准设定为支架边缘的斑块负荷≤55%,最小支架面积≥5.5 mm² 或最小支架面积≥远端参考管腔面积。在为期 1 年的随访期间,73.9% 的 AngioFFR 组患者接受了相应指导下的 PCI,IVUS 组这一比例为 83.1%。

 

核心发现:无创caFFR指导策略展现显著优势

研究手术策略设计(来源:中国科学报)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随访显示,AngioFFR 组患者在术后 12 个月的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 6.3%,IVUS 组为 6.0% ,非劣效 P 值 = 0.022,这明确表明 AngioFFR 指导的介入治疗策略在临床结局上不劣于 IVUS 指导的策略。并且,在主要复合终点的每个组成部分,以及所有患者亚组,如≥65 岁患者以及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肾脏疾病等亚组患者中,两组都获得了类似的临床结果。不仅如此,AngioFFR 组还展现出独特优势,其支架植入比例较 IVUS 组减少了约 10%,在支架长度和数量上也显著低于 IVUS 组。

 

重大意义与未来展望

 

 从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角度来看,FLAVOUR Ⅱ 研究成果意义非凡。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更简便、无创且有效的 PCI 决策和优化工具。以往医生在面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案选择时,常因 IVUS 的有创性而有所顾虑,AngioFFR 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为医生提供了多一种可靠选择。这一成果也为未来心血管介入治疗指南的更新筑牢了证据根基,有望推动全球冠心病介入治疗策略的变革与完善。

 

 在临床实践中,FLAVOUR Ⅱ 研究成果的应用将直接造福广大冠心病患者。减少支架植入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因为支架本身费用不菲,还减少了因植入过多支架可能带来的远期并发症风险,如支架内再狭窄等。无创的 AngioFFR 检测方式也降低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痛苦和潜在风险,使更多患者能够更轻松地接受精准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真正实现冠心病诊疗的精准化、规范化,为提升全球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新希望。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冠心病,FFR,IVUS,FLAVOUR Ⅱ,王建安院士,柳叶刀,微创介入,介入手术

其他新闻


《中国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5版)》全面解读

2025版共识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它首次将我国原创的“简化式LAAC术式”纳入规范路径,成为全球首个系统阐述该术式的指南文件;同时,基于《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23)》,对特定患者群体(如存在长期抗凝禁忌或接受左心耳电隔离者)给予Ⅰ类推荐(证据级别A/B),显著提升了LAAC在房颤综合管理中的地位。


微创 ® 冠脉火盾™冠脉覆膜支架引关注,德为医疗为同类器械测试提供验证支持

近日,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微创 ® 冠脉”)宣布其火盾™冠脉覆膜支架系统(以下简称 “火盾™”)的上市前关键性临床研究(CONVOY 研究)已顺利完成全部患者入组。 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冠脉介入急救领域即将迎来更优的 “中国方案”,也彰显了国产医疗器械在创新之路上的坚实步伐,而专注于仿真血管模型研发与应用的德为医疗,始终致力于为这类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验证提供精准支持。


王建安院士团队FLAVOUR II研究登顶《柳叶刀》,心血管介入诊疗取得重大突破

2025年3月30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FLAVOUR II研究。该研究同步在202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25)上作为最新突破性临床试验(LBCT)重磅发布,引发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


Nature|Milli-spinner : 德为医疗助力斯坦福赵芮可团队解锁血栓治疗新突破

2025年6月4日,斯坦福大学赵芮可教授团队(Yilong Chang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的研究论文。 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通过旋转产生的压缩和剪切力,机械性致密化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网络,显著缩小血栓体积,解决了传统机械取栓难以有效去除大体积、纤维蛋白丰富血栓的难题。体外和动物实验均显示,该技术能快速且高效地实现血管再通,且安全性良好,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尤其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肺栓塞等危急血管阻塞疾病的治疗。


颈动脉斑块仿体新突破,测试模型病变定制弹性模量

在医疗科技领域,每一次微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决定生命的走向。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病变,它始于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管腔内的炎症、内膜坏死和纤维化,进而在动脉壁的特定部位形成斑块。这些斑块经过数十年的缓慢发展,可能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提交留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