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从设计开发到上市全流程


医疗器械从设计开发到最终上市销售,需系统性地历经多个严格阶段,包括产品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注册检测、临床评价、注册申报及生产许可申请等。整个过程耗时漫长、资金投入较大,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科学评估风险、周期与各项成本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行业实践,对该流程进行梳理,旨在为企业提供清晰、实用的参考。

医疗器械从设计开发到最终上市销售,需系统性地历经多个严格阶段,包括产品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注册检测、临床评价、注册申报及生产许可申请等。整个过程耗时漫长、资金投入较大,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科学评估风险、周期与各项成本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行业实践,对该流程进行梳理,旨在为企业提供清晰、实用的参考。
 

一、工商注册与战略定位

 
当前公司注册已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及“多证合一”,流程便捷、费用低廉。创业者应于起步阶段便高瞻远瞩,认真规划经营范围,充分考虑未来产品线方向与生产布局,避免后续频繁变更,耗费不必要的行政资源。
 

二、产品设计开发

 
设计开发是产品实现的基石,通常可划分为策划、输入、输出、小试、中试、设计定型和注册资料准备七个关键阶段。初创企业往往基于前期科研成果启动,但仍需关注:
 
技术实现:依赖专业、高效的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坚;
法规前置:强烈建议在研发初期引入专业法规团队或CRO公司,对产品分类、申报路径、标准适用性及风险进行预评估,避免设计定型后出现颠覆性修改,造成巨大损失;
知识产权布局:重点布局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通过申请发明专利、评估技术转让或许可等方式,构建知识产权壁垒。
 
若产品符合《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要求(即拥有中国发明专利、产品属国内首创、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且基本定型),应积极申报。但该通道审批严格,总体通过率不高,与经验丰富的CRO团队合作有助于提升成功率。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在行业多年的深耕,德为医疗可为客户提供全面、可靠的微创介入器械模拟测试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包括高度仿真的血管模型,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能够1:1还原真实人体解剖结构,并可按需定制各类病变形态,极大提升了模拟实验的解剖真实性与病理代表性,在医疗器械研发阶段即可为企业提供关键技术验证与测试支持,帮助团队尽早识别技术风险、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整体研发效率。
 
德为医疗仿真模型-血管介入系列-部分产品
 
三、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依据国家《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无菌、植入、体外诊断试剂等附录要求,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并运行与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初创企业需重点关注:
  • 厂房设施:非无菌产品要求相对宽松;若产品涉及无菌、植入或IVD,厂房选址与设计装修至关重要,必须远离空气、水质污染源,由专业公司承建,确保洁净级别、压差、人流物流分离等符合法规,并同步通过消防、环评验收。
  • 人员配置:关键岗位(如生产、质量负责人、专职检验员)须配备齐全且权责清晰,生产与质量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初期团队可通过兼任方式精简,但总人数建议不少于6人,以确保体系基本运行并应对官方审核。
  • 体系认知:应深刻理解质量管理体系是融入设计、生产、放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持续生产安全、有效的产品并降低风险,而非仅为获得一纸证书。
 
四、注册检测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需提交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注册检验报告。自2017年4月取消注册检验收费后,检测资源紧张,周期显著延长。企业对策包括:
  • 在设计输入阶段即深入研究并融入全部适用强制性标准;
  • 在送检前完成充分的内部验证测试,确保一次性通过率;
  • 长远看,国家鼓励企业构建自检能力,并开放第三方检测市场,未来检测选择将更灵活。
 
德为医疗自主开发了多项专用测试系统,如导丝导管推送力测试系统、微粒测试系统等,能够全面评估器械推送性、到位能力、颗粒脱落等关键性能指标,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从研发验证到性能评价的全流程支持,有效帮助企业控制研发风险、加速产品合规与上市进程。
 
德为医疗测试设备系列-部分产品
 
五、临床评价
 
临床评价是证明产品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主要有三种途径:
  1. 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的产品,可直接通过文献数据等完成评价;
  2. 通过与已上市同品种医疗器械的对比分析进行评价;
  3. 开展临床试验。

 

对于不在免临床目录中的产品,尤其是初创企业的首款产品,虽然临床试验投入更大,但更推荐此路径。因为它不仅能提供最直接的临床证据,还能为后续产品积累经验和临床资源。强烈建议委托专业的CRO公司主导实施,以控制质量、规避风险、加快进度。
 
六、注册申报
 
在完成前述环节后,企业需精心编纂注册申报资料。这套资料是技术审评的核心,通常包括产品综述、详细研究资料、生产制造信息、临床评价资料、风险分析、产品技术要求、检验报告及说明书标签样稿等,要求内容详实、数据完整、逻辑严密。
 
七、生产许可申请
 
我国实行“先产品注册,后生产许可”的监管模式。企业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还必须向省级药监部门申请并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方可生产销售。目前多数省份为减轻企业负担,会将注册体系核查与生产许可现场检查合并进行一次。申请受理后,法规要求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若无重大缺陷项且整改及时,通常2-3个月内可获证。企业可利用此时间进行市场预热,但切记未获证前严禁销售。
 
八、费用与时间规划
 
对于资金投入和时间周期,并未严格细化。但可粗算下:
  • 费用投入:主要包括:①研发人力成本(以5人团队计,约100万/年);②厂房装修(1000平米约200万)与租金(约50万/年);③体系建设(约50万);④临床试验(费用跨度极大,需具体评估);⑤注册费(Ⅲ类约15.36万元,Ⅱ类约8万余元,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减免)。
  • 时间周期:整体周期很长。厂房筹备约需6个月;注册检测排队时间长,约需150个工作日;临床时间不定(3个月至数年);注册审评法定为180个工作日。综合来看,从启动到拿证,除去临床时间,仍需约360个工作日,企业需做好心理和管理上的长期准备。
 
总之,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是一场围绕“合规”与“科学”的漫长马拉松。创业者唯有深刻理解法规、尊重研发规律、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稳步穿越这片监管丛林,最终将安全有效的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征途上,德为医疗凭借自研的核心技术、高精度仿真模型与专业测试设备,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关键的研发验证与性能测试服务,大幅提升上市效率,保障产品安全合规。
 

 

关键词: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上市,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生产,医疗器械研发

其他新闻


基于 3D 打印的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模拟器:研发与验证

本研究推出了一种新型培训工具,旨在改进与 TPVR 相关的教学和培训方法。患者特异性模型可有效用于术前后期规划,经过培训的医生在培训后的表现不仅有所提升,且显著优于未接受培训的医生,同时有助于减少辐射暴露和手术风险。 将三维(3D)打印模型应用于医学培训,能显著增强医生对心血管疾病相关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理解。此外,还能提高他们在手术操作方面的技能,提升整体培训效果,缩短学习曲线,并丰富实践经验。虽然当前的模拟器可能无法提供完全真实的模拟体验,但其可靠的模拟质量表明其在未来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德为医疗心脏电生理模型:精准模拟,开启心血管诊疗新范式

在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复杂战场,心律失常如同隐匿的 “暗礁”,稍不留意便可能引发致命风险。临床对能精准复刻心脏电生理场景、还原真实诊疗挑战的工具需求迫切,德为医疗深耕医疗创新,研发出心脏电生理模型,以 “逼真模拟、深度定制、全维赋能” 为钥,破解行业难题,解锁心血管诊疗培训与科研的全新可能。


财政部:4500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项目,应排除欧盟企业(含政策问答解读)

2025 年 7 月 6 日,我国财政部发布重磅通知,宣布对医疗器械进口实施限制政策,规定采购人在采购预算金额 45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时,若确需采购进口产品,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当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同时,对于参与的非欧盟企业,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 50%。 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医疗器械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7 月 10 日,财政部进一步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的通知》政策问答,对政策执行中的关键疑问作出明确解读,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


【产品合集】03仿真模型-左心耳封堵心脏模型丨精准释放直观评估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全球患者超 4000 万。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流瘀滞,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导致脑卒中,其致残、致死率极高。左心耳封堵术成为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封堵器置入左心耳,隔绝血栓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 手术依赖输送鞘管、导引钢丝、专用封堵器(如 Watchman 封堵器、LAmbre 封堵器)等器械,但在实际临床中,左心耳形态多样(鸡翅型、菜花型、风向袋型等),且毗邻肺静脉、冠状动脉等重要结构,器械在复杂心腔环境下的稳定性、封堵器的贴合度难以在术前有效验证。同时,左心耳开口大小不一,内壁凹凸不平,术中操作不当易引发心包填塞、器械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对医生的空间定位、器械操控能力要求极高。传统训练方式难以模拟真实解剖变异与手术风险,左心耳封堵心脏模型应运而生,为攻克技术难关提供可靠方案。


【产品合集】 03仿真模型-外周介入血管模型丨高精度三维数据 精准模拟赋能

外周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众多,且呈增长趋势。从 2021 年到 2030 年,我国外周动脉介入手术量将从约 16.3 万台增长至约 60.2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 15.6%;外周静脉介入手术量将从约 20.1 万台增长至 152.9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达 25.3%。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场规模预计也将有较大幅度增长,2021 年到 2030 年,外周动脉介入支架和球囊市场规模将从 21.7 亿元增长至 67.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3.4%。


突破钙化壁垒:德为医疗赋能IVL器械研发验证

经皮冠脉血管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 IVL)作为处理钙化病变的革命性手段,被公认为最有希望攻克冠脉钙化难题的治疗方案。其独特优势在于不仅能有效处理浅表钙化,更是目前唯一对深层(中膜)钙化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技术。自2018年欧洲获批、2021年获美国FDA批准、2022年5月中国获批以来,IVL技术已在冠脉及外周介入领域迅速铺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提交留言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