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穿刺手臂模型—耐穿刺硅胶超声可显影
发布时间:
2025-06-13 15:21
在医学教育与临床技能培训领域,桡动脉穿刺技术是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然而,真实临床环境中的操作风险高、患者配合度受限,难以满足反复练习的需求。此时,桡动脉穿刺手臂模型应运而生,它以高度仿真的结构和功能,为医学从业者搭建起安全、高效的实践平台。
术式历史
桡动脉穿刺术自20世纪中叶开启发展之路。1946年,它首次被用于测量动脉血压,到了1950年代,开始用于获取动脉血样做血气分析。1989年,Campeau报道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这成为该技术在心血管介入领域应用的起点。
1990年代,随着介入技术发展,桡动脉穿刺术被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更多心血管介入手术,相比传统股动脉入路,其出血和血管并发症风险更低。2000年代,该技术在心血管介入领域普及,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安全性。2010年代,其应用拓展至神经、外周血管介入领域。2020年代,新型止血装置与超声技术进一步优化操作。
此外,介入器械微型化推动了桡动脉穿刺的推广。如今,欧洲心血管病学会指南将桡动脉路径列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首选,全球使用率超70%。从基础应用到多领域关键技术,桡动脉穿刺术的发展彰显医学进步与对患者的关怀。
![]() | ![]() |
远桡穿刺示意图 | 近桡穿刺示意图 |
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对比
从解剖学角度,股动脉穿刺(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需穿透较厚的皮下组织及筋膜层,且毗邻股神经与股静脉,操作不慎易导致血肿(发生率3%-5%)或动静脉瘘(0.5%-1.5%)。而桡动脉路径因血管表浅,配合超声引导可实现"可视化穿刺",显著降低神经损伤风险(<0.1%)。临床研究(如2011年RIVAL试验)证实,桡动脉路径可将主要出血并发症降低58%,尤其对接受抗凝治疗的高危患者更具优势。
术后管理方面,桡动脉穿刺允许患者术后即刻下床活动,而股动脉路径需严格制动6-8小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24%-30%(ACCESS研究数据)。此外,桡动脉路径对解剖变异(如动脉迂曲)的耐受性更强,通过"反式穿刺"或远端桡动脉穿刺可有效应对近端血管病变。

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对比
产品结构与功能
该模型由仿真手臂、仿真血管和泵组成,桡动脉穿刺手臂模型外表由特殊硅胶制成,模型内部包含完整人体桡动脉血管,仿真血管位于手臂的桡动脉通道中,泵通过提供压力来模拟人体脉搏和动脉血压。表面特殊硅胶材料可在超声下显影,更便于操作者观察模型内部血管情况,且该材料为耐穿刺软硅胶,可承受上千次穿刺。表面硅胶材料与内部桡动脉血管可替换,便于反复练习。模型采用特殊硅胶3D打印技术制作,解剖结构逼真,包括桡动脉、尺动脉和桡骨茎突等标志。其功能特点包括:可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注射和输血等操作训练;穿刺时有明显落空感和动脉回血现象,精准模拟真实术式操作。
![]() | ![]() |
桡动脉穿刺操作 | 超声下显影图像 |
产品配置
模型可用于模拟桡动脉穿刺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外周血管介入手术以及神经介入手术等操作的训练。通过模型,操作人员可以练习穿刺技巧,熟悉解剖结构,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模型内部精细地还原了桡动脉及其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包括血管的走向、分支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操作人员在练习过程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和熟悉这些结构,加深对解剖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对于提高穿刺成功率至关重要。
Flow款:表面材料可在超声下显影,附带稳流泵
Pro款:表面材料可在超声下显影,附带脉动泵
产品型号 | 实物图 | 尺寸参数 | 流量与脉动频率 数据(泵) |
桡动脉穿刺手臂模型﹣ Flow款 | ![]() | 长×宽×高﹣ 690×110×120mm | 流量: 0-1L/min |
桡动脉穿刺手臂模型﹣ Pro款 | ![]() | 长×宽×高﹣ 690×170×130mm | 流量: 0-4.5L/min 脉动频率: 20-200bpm |
关键词:
桡动脉穿刺,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手术,微创介入,介入手术,硅胶血管模型,3d打印,医疗器械,器械测试,医学模拟
其他新闻
Nature|Milli-spinner : 德为医疗助力斯坦福赵芮可团队解锁血栓治疗新突破
2025 年 6 月 4 日,斯坦福大学赵芮可教授团队(Yilong Chang 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 的研究论文。 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通过旋转产生的压缩和剪切力,机械性致密化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网络,显著缩小血栓体积,解决了传统机械取栓难以有效去除大体积、纤维蛋白丰富血栓的难题。体外和动物实验均显示,该技术能快速且高效地实现血管再通,且安全性良好,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尤其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肺栓塞等危急血管阻塞疾病的治疗。
在医疗科技领域,每一次微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决定生命的走向。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病变,它始于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管腔内的炎症、内膜坏死和纤维化,进而在动脉壁的特定部位形成斑块。这些斑块经过数十年的缓慢发展,可能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介入器械作为现代微创治疗的核心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更新。对于器械厂家而言,一个优质的介入器械展厅不仅是展示产品的窗口,更是传递技术实力、吸引合作伙伴与潜在客户的重要平台。
脑血管疾病对全球死亡率和长期残疾的贡献巨大(Vaduganathan等,2022)。近年来,得益于医学和成像技术的进步,颅内动脉(IA)疾病,如颅内动脉狭窄(ICAS)、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和颅内动脉瘤的死亡率有所下降(Hess,2018)。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早在1901年就在埃及古墓尸骸的骨盆中发现结石,其发病率占泌尿系统疾病的6%~10%,而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均有增加趋势,给全球健康医疗体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主动脉瓣狭窄(AS)的医学认知与治疗历程历经数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早期,人们对其病理机制知之甚少,直到19世纪,随着解剖学与病理学的进步,才逐渐明确其与瓣膜结构异常相关。20世纪中叶,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出现,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瓣膜狭窄程度及心脏功能,诊断水平大幅提升。在治疗方面,早期主要依赖药物缓解症状,但效果有限。
在线留言
*请保持您的电话畅通,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